南科遺址分布圖 |
前言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考古始自民國85年,園區內共發現有25處考古遺址,配合開發而進行發掘的地點共有15處之多。涵蓋的年代相當久遠,出土遺物相當豐富;為讓國人了解與認識該批文物的文化內涵,體認維護珍貴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南科考古隊於是在考古辦公室旁闢建了南科文物陳列室,以圖片、遺物的展示為主,輔以文字說明,並提供導覽解說,方便國人到南科參訪。
南科考古遺址的時空背景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座落於臺南縣新市鄉、善化鎮及安定鄉之間,開發面積約有一千公頃;由於地屬嘉南平原南側、曾文溪及鹽水溪兩溪流間,受河流洪泛影響,堆積迅速,以致遺址深埋地下,不易發現,考古工作自民國85年開始,因調查、或因工程監測、或因主動鑽探,考古遺址即不斷被發現。至今園區內共發現有25處考古遺址,配合開發而進行發掘的地點共有15處之多。依據定年資料,南科及其鄰近考古遺址所涵蓋的年代,最早可上溯至距今
4800 年左右,至晚則可晚到距今約200年左右;在這長達4500年左右的時間範疇中,不同時期的考古遺址所顯現出來的文化內涵遺留都各具其時代特色,大致上可概分為6期考古文化,各期又可作若干細分:
南關里遺址出土全犬遺骸 |
右先方遺址出土甕棺葬具
|
三抱竹遺址出土墓葬群
|
一、大坌坑文化
出自園區東北角之南關里和南關里東兩處遺址。皆為定居性的聚落,面積可達3~5公頃。當時已有農業,除栽培稻米、小米等穀物外,也開始養狗,並廣泛利用海洋資源,魚、貝等海洋性生態遺物相當豐富多樣。大量使用產於澎湖的橄欖石玄武岩製作石器,充份顯示當時優異的海洋技術、知識及性格。陶器質地以紅褐色泥質陶、暗紅褐色夾砂陶為主,器型有罐、瓶、豆及蓋等,器表上常施加劃紋、繩紋、彩繪以及貝印紋等。另外也見有豐富之貝器,包括貝刀及各類飾品。使用木棺作為葬具,葬姿主要採頭向南之仰身直肢,墓葬中男女成年都見有拔牙;而由出土的穿孔人牙及有箭鏃殘留的遺骸來看,當時已有馘首爭鬥等行為。
二、牛稠子文化
依據遺物特徵和測定年代,園區內屬於牛稠子文化的遺址,可分為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