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南島新世界-南島民族的船
 

史前臺灣的交通與「船」
marah emetre si maliligilri(手很巧)─大南國小師生參與館校合作心得
 
 
 
 
史前館電子報第66期 2005.09.01 
   

 

marah emetre si maliligilri(手很巧)
─大南國小師生參與館校合作心得
文/大南國小師生 導讀‧圖/林頌恩


張琦琪老師指導小朋友

  在〝marah emetre si maliligilri〞在魯凱語的意思代表手很巧。「很多手的人+很多人的手─2005館校合作原住民社區學校手工藝教育成果展」的準備過程,對魯凱族社區的大南國小三、四年級師生來說,就是從充滿挫敗與驚喜的創作過程中,慢慢變成手很巧的人。

  大南國小三、四年級師生於館校合作期間習得各項技術,如「辮子與毛球」、「蜘蛛編」、「繩子繞圈圈」、「羊毛氈」等等。小朋友在老師的引發以及同學之間的成果刺激之下,尋找材料發揮創意,做出許多令人驚嘆的作品。

  以下分享四年級班導師張老師參與館校合作歷程的甘苦談,以及幾位小朋友的學習心得,從中可以一窺師生們在這一路的互動與成長。

張琦琪(大南國小四年級班導師)

   過去,我們在藝術與人文課程中,讓孩子接觸繪畫、勞作、音樂與戲劇活動,同時發展原住民傳統技藝-魯凱族的十字繡;而在去年度與史前館的館校合作計畫中,透過館方專業的協助,加入更多原住民族的編與織等技法,同時介紹這些技法的文化脈絡,更加拓展部落孩子在藝術人文領域的涵養與視野。

  開始學習與熟練各種編織方法,部分技法對於剛升上三、四年級的孩子而言,的確是有些難度,他們遇到了一些困難:「第一次做蜘蛛編,我拿三根筷子想固定,卻一直掉下來,連試了好幾次都一樣,我都快崩潰了!」、「毛球好難繞喔!」然而,當他們想盡辦法克服困難,一件件充滿生命的作品產出之後,自信與興趣就被引發出來了,這樣的聲音也就愈來愈多了:
  「老師,星期四要不要做蜘蛛編?我想做ㄋㄟ!」
  「上了蜘蛛編的課以後,我覺得上課比下課好玩多了!」

  這段創作之路是美麗卻又荊棘的,我們為了展覽所做的主題集體創作,從引導孩子從討論主題,畫設計圖,大量創作,到將作品放置展櫃的設計與布置,這段路程,不論是老師或學生都為其美麗的願景而著迷,但在走的過程中,卻經常碰得滿頭包。
首先,要思考一個主題,並且請他們預想放在展櫃的完成品,畫出設計圖,這樣抽象的作法,對於正處於具體運思期的中年級孩子們而言,並非容易的事。有了設計圖,當孩子們創作時,作品經常和主題無關,不然就是太小件了,或是作品缺乏創意,只是在熟練技法而已;這種種「狀況」,再加上開展日期漸漸逼近,都足以讓身為指導老師的我,每天處於焦慮狀態,連作夢時,都不忘夢見上編織課的課情景!

  為了讓作品多樣化,引發孩子內在的創意,我和范淑華老師、陳重良老師構思良久,到處買一些稀奇古怪的材料,來代替毛線或棍子等基本素材,當素材多元化,作品就會有更出色的表現。用光碟片纏繞成圓的造的造形;用電話線、網路線來代替毛線;以亮光珠珠來串成一條條項鍊;運用鎳線特殊柔軟的特性,纏繞一隻隻的「鐵蜘蛛」(小朋友自己命名的);紙桶纏繞做成人形;大型木棍上纏繞毛線做成海浪……天才的孩子,就利用這些素材作千百種獨特的搭配組合。

  看著他們,自我發明這麼多種「編織」方式,並在其中玩得開心,喜歡不斷挑戰自己,進行創作,克服了之前太多重複性的動作所帶來的疲累,他們的努力,毅力與創意,真的是有目共睹的!

  這次的展出,不論是對我或對學生,都是一項全新的體驗。

  而大南的孩子,能夠從零開始,歷經了理解、複製技法,以大量創作的過程,慢慢堆砌出他們的創作,這樣的發展是從零到無限的延伸。

林雨潔(三甲)
  在做的時候,有一點點難做,難做的地方就是最後編好以後要綁起來打兩個結地方最難,而且,每次會失敗好幾次呢!突然!我自己本來不會做的,可是奇怪了?我突然之間就做了三個小蜘蛛編!
  我覺得這些年我們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因為我們以前和現在的作品都非常很有創意!也很有想像力!我希望我們能夠能夠再次的超越別人和自己,這樣子我們就會有夠棒的!希望我們再努力一點點,就會很快成功。

杜瑋琪(四甲)
  我從小時候就只知道只有蜘蛛會編織,和大人會編而已。但是,從我三年級上學期,學了編織,就覺得自己像隻母蜘蛛一樣,會編蜘蛛網。
  自從我學會做蜘蛛編時,只知道只能做四隻腳的蜘蛛編,但我慢慢的學會,做六隻腳的和八隻腳的蜘蛛編,但我不只會編蜘蛛編,還會做繩子繞圈圈和羊毛氈……等作品,我知道我所做的作品,有些和我們生活上有關,像是羊毛氈可以做成地毯。
  我覺得只要有認真和努力的人,所做的作品一定會很好。有位老師說過,只要有認真和努力在做事的人,必能達到自己的目標喔!

  大家要記得這句話喔!

許子安(四甲)
  我是一個熱愛美勞的人,經過了館校合作的課程,我就更加喜愛美勞了。我記得第一次做「蜘蛛編」時真是好笑吶,連正面和反面都分不出來把線都弄得一團糟!現在想起來真的覺得自己好笨哦,但我漸漸的學會了它的做法,不單只是這樣我還學了做毛球、羊毛氈、和染色等手工藝品呢。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就是一個禮拜才一次的「編織課」都讓我迫不及待呢!每一次「編織課」結束了以後今天的功課一定是創作理念,要寫創作理念時我總是抱怨這個抱怨那個的,不過現在我知道老師是要我們保留原來的想法!

劉至傑(四甲)
  之前我不喜歡上課,可是上了蜘蛛編課以後,我才知道上課比下課時好玩多了,而且還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然後而且我之前的手沒有那麼巧,可是呢!我的手現在很巧了,然後讓我的美勞進步了,然後之前我的美勞本來很低分。
  我們做蜘蛛編快做一年了,我們做到五月底,然後琦琪老師就跟我們說:「我們快要把我們的作品拿去史前博物館展覽了。」那時我的心情可是又開心又緊張,我的心得是:「做蜘蛛編的時候可以發揮你的創作,而且還可以變得更聰明。」

林薇(四甲)
  一開始老師教我們做,我都不會做,因為腦筋一向都是轉很慢的,可是到最後越做越簡單了,讓我才一下工夫就做完一個作品。後來老師說要跟史前館合作,把我們的作品放進史前館裡的展櫃裡,我回家馬上做了許多作品。我很高興我的作品能放進國家博物館,希望以後還有許多這種的活動。

李祖緣(四甲)
  我當初剛學蜘蛛編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一顆小種子,只有一點點技術,只知道一兩種可以做蜘蛛編的支架。經過許多次老師和我們討論後我現在知道軟的、硬的、枯掉的、不要的東西等等……都可以,我一天天的把老師說的技巧一一的記在頭腦裡,我現已經從種子變成大樹了。希望我全世界的人討論,變成世上最有技術的老樹了。

藍芳雯(四甲)
  今天我在做蜘蛛編的時候,我覺得很困難,因為我們還是新手,更何況我們都沒練習。說實在我真的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我遇到的困難有「繩子太鬆」、「棍子跑掉」,很多很多就對了,還有在綁線的時候,他都會一直跑掉一直跑掉。

郭雨萱(四甲)
  我覺得這些年我做的作品我都很滿意,尤其是我最喜歡的單元就是辮子與毛球和纏繞的部分,因為我覺得我在修剪毛球的時候我一直有一個感覺就是我很像在幫一位客人修剪頭髮,然後我在這裡謝謝每位老師我很開心,希望老師們和史前館的老師們永遠幸福。

李亭燁(四甲)
  以前我本來不會做蜘蛛編,可是,我只要去專心的聽和專心的看,就會做了。我最近發現,我做的作品愈來愈好看了耶!就像是在做一個衣服一樣漂亮,好像在繡衣服一樣。在裡面,我有放我喜歡的顏色,有粉紅色、藍色、橘色和黃色,這些顏色我想,你去看了以後,真的會很漂亮哦!就像彩色世界一樣。

郭志廷(四甲)
  一開始我知道有這個課時,我就覺得非常無聊。老師在講怎麼做的時候,我心裡想:「呀!囉唆那麼多幹嘛!趕快下來幫忙就好了。」老師講完以後,我們就開始細心的做,做著做著,我又覺得很無聊,我就看老師有沒有偷懶。我看到老師忙得不可開交,我已經知道為什麼老師要講那麼多,老師是怕有些人聽不懂,我就開始喜歡上這個課。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有一天,老師宣佈要把我們的作品放在史前博物館展覽。當我聽到這件事時,我比做皇帝還高興一百萬倍。
這是我第一次把我的作品放在史前博物館,我非常感激我自己和在身邊指導我的各位老師們。

胡千全(四甲)
  從以前我只知道只有蜘蛛會編織外我就不知道有什麼會編織的東西了。但自從透過館校合作後,我就知道,可以用不同種類的線做出不同種類的東西,譬如:蜘蛛編可以做成杯墊,繩子繞圈圈可以做成杯子上的花紋。也可以做成生活上的小東西或是生活上的用品,只要你願意你通通會做的啦!
   我覺得做作品非常棒!讓我們可以自由發揮外,還可以自我表達我自己的心情,還可以證明自己的手很巧,讓我覺得這是最棒的了。

周祖君(四甲)
   這次館校合作,我學到了很多。
   第一次做,我總是覺得一定要用三根竹筷子才能做出來一個蜘蛛編,我現在知道原來用幾根都無所謂,只要會做。記得第一次我連拿三根筷子要編的時候,筷子就是會掉下來,連試好幾次都一樣,我就快崩潰了,做好了我心就好像飛了起來,快快樂樂的。現在的我會用各種材料,來做不同的東西。現在不用煩惱這個怎麼做,那個怎麼做的問題了,我可以一邊和人家聊天,一邊做,從上學期做到現在,我們的作品終於要放在史前館了,我好期待。
   我到現在從來沒有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史前館,如今我能把我和別人的作品放在裡面,讓別人去參觀,這是我們努力的成果。

「很多手的人+很多人的手─2005館校合作原住民社區學校手工藝教育成果展」http://www.nmp.gov.tw/main/04/4-2/4-2t/4-3iindex.html <http://www.nmp.gov.tw/main/04/4-2/4-2t/4-3iindex.html>


展出時間:94年6月11日至94年9月25日
展出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一樓左側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