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南島新世界-南島民族的船
 

史前臺灣的交通與「船」
marah emetre si maliligilri(手很巧)─大南國小師生參與館校合作心得
 
 
 
 
史前館電子報第66期 2005.09.01 
   

 

航向南島新世界 -南島民族的船
文/劉世龍

  在橫跨印度洋與太平洋的遼闊海域中,自五、六千年以來南島語族先民,以一葉扁舟,於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上冒險犯難,逐一發現羅列在大洋中的大小島嶼。南島語族的人口散播可說是人類遷移史輝煌的一頁。在歐洲航海家至大洋洲探險前,南島民族便早已擅長航海技術,藉由風的變化和波浪所代表的涵義,根據觀察星辰天象、海流、漂流物的知識,跳島越洋的邁進,在整個南島民族的遷徙過程中,船隻技術的製造與改良,成為南島民族的文化特色,南島民族以各類發展之獨木舟、邊架艇,南島大洋民族,遍佈了大半個地球。


薩摩亞船模型

夏威夷雙舟模型

紐西蘭毛利人戰船模型

  根據學者 Peter Bellwood的說法,太平洋族群遷徙可追溯到六萬年前,史前人類穿越印尼東部的海道趨前澳洲;而大約在3500年至4000年前,位於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外側,具有航海技術的南島民族進入大洋洲的浩瀚大洋。

  在這些群島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裝飾著印紋的拉匹塔陶器的分布,透過拉匹塔陶器紋飾、年代的判別,了解到拉匹塔陶器的傳布途徑。南島民族可能為了貿易關係橫渡海洋,等待每年貿易風向的改變,將拉匹塔陶相關貿易品,駛向東邊的各島嶼,包括所羅門群島、薩摩亞和東加等。南島人利用季風改變的策略,提供他們安全的防範功能,假若他們沒有找到海島時,他們可以藉由東風返回自己的家園。南島民族擴散如此廣大,從北方遙遠的夏威夷、到西方復活節島與南方的紐西蘭,在於南島人冒險心強烈與航海成就獨步全球,他們對海洋知識的熟稔及高超的造船設計,都是發展出南島航海文化的特色的來源。

  從五、六千年前,南島民族開始駕船在海上生活,為了遷徙的便利,或載運更多的貨物,在南島地區發展出不同的獨木舟型態,包括了薩摩亞島、夏威夷群島、復活節島、土木土島、峇里島及紐西蘭的毛利人戰船等。而南島民族發展獨特的輔助裝置「舷外浮桿」(outrigger),這種利用橫木銜接舟方式,提供平穩的航海行進,並由「舷外浮桿」的演進發展出不同型態的雙舟,提供南島民族進行大規模的的海上遷移。

  南島人傳統的航海技術與知識,多來自於大自然提供的訊息,他們利用盛行的東風與短暫的西風來回各島間,並從陸標、太陽、月亮、星星等的位置來辨別方向,也從海浪的擺動與形狀,海鳥的飛行方向、海的顏色、雲層的顏色等現象來判斷他們是否離陸地不遠。在十七世紀歐洲人還未來到這片海洋上,南島人便透過了大自然的訊息拓展海路。

  南島民族的擴散,若將臺灣視為南島民族的原鄉,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民族間的傳承應有相當的關聯;蘭嶼的拼板舟在整個南島民族來看,簡約弧線的造形,以及華麗淺刻圖騰,在整個南島船的演變中,可說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距蘭嶼四十海浬的巴丹島,也有一種拼板船,名叫Tataya,與蘭嶼的小船構造上相當雷同,另外在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的戰船,也是用木板拼建而成的,因此蘭嶼拼板舟對於研究東南亞與西南太平洋地區的文化史,可提供一項有利的證據。

  本館希望以南島船的展示,來探討南島語族的遷徙過程。另一點,南島語族的船具,雖然是傳統的生活工具,對文化史來說,本來就具有豐富研究價值,在工藝技術及科學研究角度考量來看,南島船增添許多的造船工藝美學。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