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語族與台灣原住民體質關係的初步介紹
 

美術.史前館─謝宿蓮的「都蘭山神話」(二)
人與自然的永續發展:「大陸人類學民族學的現狀」演講紀實
 
 
 
 
史前館電子報第58期 2005.05.01 
   

 

南島語族與台灣原住民體質關係的初步介紹 林秀嫚

  雖然目前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我們真正了解早年南島語族拓荒者所使用的語言是什麼,然而考古學和語言學的分析,確實提供了最可能相近語言的一些指標。根據考古學研究和語言學的重建,在美拉尼西亞(太平洋島群,位於澳洲東北)的殖民史上有兩波的移民潮。一般認為,這兩批殖民群使用不同的語言。在至少四萬年前的第一波移民潮中,他們被認為使用巴布亞新幾內亞語(Papuan language group)(e.g., Spriggs 1997)。第二群則來自3500年前與拉比塔文化叢(Lapita cultural complex)有關係的南島語族(e.g., Blust 1984-85; Diamond et al. 2003)。

  早在十五世紀,南島語族就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北至臺灣、南至紐西蘭、西至非洲的馬達加斯加、東至復活島。Hendrik Kern(1889, cited in Blust 1984-85)是第一位運用比較語言學(comparative linguistics)來分析南島語中的甘蔗、稻米、海洋生物、航海技術等語言。他主張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大概位於寮國或鄰近地區沿海。從此以後,對立的看法紛紛出籠。Blust(1984-85, 1995)主張最可能的起源地在臺灣或鄰近地區 。Dyen(1965, 1971)則相信主要中心位於新幾內亞和俾斯麥(Bismarck)群島。 當然,也有人批評比較語言學的研究方式而主張,太平洋各族群的廣泛互動,可能使語言對於起源地的爭議所能提供的知識助益不多,因為人們可以假借或交換語言來使用。除此之外,語言學習和傳遞會代代相傳。

  二十世紀初期,Otto Meyer神父首先在瓦頓(Watom)發現一種飾紋與眾不同的陶片(Meyer trans. in Anson 1983:283; cited from Kirch 1997)。但這種陶片與玻里尼西亞文化起源的關係,直至1940年代後才被承認。1960年代,Jack Golson發現這類陶片於各島之間的關連(Golson 1961)。一直至70和80年代,拉比塔文化的內涵都是整個研究的中心課題(Kirch 1997)。直至Green將之視為一個結合園藝、漁撈為他們的生產方式,並使用多種不同石器、貝器和骨器的綜合體,拉比塔文化叢的定義才正式被確認。拉比塔文化叢被認為與南島語族的擴散有關。而拉比塔文化至少有三次的遷移:第一次發生於大約3200年以前,遷移至所羅門群島;第二次發生於3200-2600年以前,東遷至萬那杜島群(Vanuatu archipelago)、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和忠誠島(the Loyalty Islands) ;第三次發生於2900年以前,拉比塔文化已遷至東加-薩摩亞一帶(Burley et al. 1999; Kirch 2000; Sand 1997)。

  由於拉比塔遺址缺乏墓葬,只有少數人骨被挖掘出來(Kirch 1997; Pietrusewsky 1997)。在瓦頓島上一個被定年為距今2500年的遺址,發現了九具墓葬(Green et al. 1989)。以形態測量學研究其中8個人骨,發現瓦頓人、東馬來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和俾斯麥群島(Bismarcks)之間,具有微弱的關連(Pietrusewsky 1989)。一個來自斐濟、距今3500年的下顎骨顯示馬來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的相似性。另一個來自斐濟、距今3700年的頭骨測量比較顯示出玻里尼西亞、東南亞(包括臺灣原住民)和東亞的相似性(Pietrusewsky 1997)。十三行遺址32具人骨的形態比較,顯示臺灣史前人類與玻里尼西亞人間的相關性(張菁芳 1993)。但總括來說,因為樣本量太小而無法有一個結論。

  雖然依據同年代的模式來比較歷史資料需要相當小心的,在最近十數年中,太平洋區域的現代族群的粒腺體DNA、Y染色體非重組片斷(nonrecombining portion of the Y chromosome)等已大量收集與研究分析,提供許多關於太平洋族群人口移動的資料。林瑪利等人於HLA上的研究,指出臺灣原住民與南太平洋族群(Oceanians)有密切關係(林瑪利等 2000; 朱正中等 2001)。粒腺體DNA九鹼基缺乏型(mtDNA 9 base pair deletion)為研究重點的調查,指出了玻里尼西亞人與亞洲人的相似性。九鹼基缺乏型的發生於臺灣到菲律賓的頻率是中度到高度,而到達玻里尼西亞則近乎百分之百。

  運用已發表的粒腺體DNA序列(control region 1)比較南太平洋的15個現代族群,包括臺灣原住民、菲律賓人、印尼人、巴布亞新幾內亞人、臺灣漢人、萬那杜人、庫克人(Cook)和薩摩亞人(Samoa)。選擇他們的原因不外乎他們都位於南太平洋區域和樣本量皆接近或大於25個個體。在這些族群中,運用Arlequin來比較族群的差異性,布農族、排灣族、菲律賓人、巴布亞新幾內亞人、臺灣漢人、萬那杜人、庫克人(Cook)或薩摩亞人(Samoa)都與其他族群大為不同( =0.05)。阿美族與印尼人較為相似,而布農族與泰雅族、魯凱族、鄒族和雅美族較為相近(表1)。

  運用Mega 2.0來了解這些群體差異的結果(表2)顯示,阿美族與布農族最相似;泰雅人與魯凱族和鄒族最相似;布農族與鄒族最相似;菲律賓人與阿美族、布農族和魯凱族人最相似;印尼人與阿美族最相似;排灣族與阿美族最相似;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和阿美人最相似;卑南族與魯凱族和鄒族最相似;魯凱族鄒族最相似;鄒族與布農族和卑南族最相似。臺灣漢人與魯凱族最相似。雅美族與鄒族最相近;庫克群島的人與其他各族的相似性較低,薩摩亞人是最接近的族群。基於上述資料所做出來的樹枝圖樣(Neighbor-Joining tree)說明阿美族與來自南太平洋島群的族群最相似,而臺灣漢人與魯凱族最相近(圖1)。

  綜合以上遺傳學的研究結果可知,阿美族與臺灣各族最不相同,而與印尼人及南太平洋的南島語族最為相似。庫克群島的人與薩摩亞人是最接近的族群,二者於地理上皆屬於玻里尼西亞,相距不是甚遠。而臺灣漢人與魯凱族的相似性,則是比較出乎意料的結果,可能與取樣或晚近的混血有關。

引用文獻

張菁芳
1993 十三行遺址出土人骨之形態與病理學分析及並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Blust RA
1984-1985 The Austronesian homeland: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sian Perspective 26:45-67.

Burley DV, Nelson E. Erle, and Richard Shulter, Jr.
1999 A radiocarbon chronology for the Eastern Lapita frontier in Tonga. Archaeol. Oceania 34:59-72.

Chu C-C, M. Lin, F. Nakajima, S.-L. Lee, S.-L. Chang, T. Juji, and K. Tokunaga
2001 Diversity of HLA among Taiwan's indigenous tribes and the Icatans in the Phillippines. Tissue Antigens 58:9-18.

Diamond JM
1988 Express Train to Polynesia: Nature, pp. 307-308.

Dyen I
1965 A lexico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Memoir 19.

Dyen I
1965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and Proto-Austronesian. In "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8: 5-54," Thomas A. Sebeok (ed.). The Hague. Mouton

Golson J
1961  Report on New Zealand, Western Polynesia, New Caledonia and Fiji. Asian Perspectives: The Bulletin of the Dar-Eatern Prehistory Association 2:166-180.

Kirch PV
1997 The Lapita Peoples: Ancestors of the Oceanic World. Cambridge (USA);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Kirch PV
2000 On the Road of the Winds: An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Pacific Islands before European Contact.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n M, C. C. Chu, H. L. Lee, S. L. Chang, J. Ohashi, K. Tokunaga, T. Akaza, T.Juji
2000  Heterogeneity of Taiwan's Indegenous population: possible relation to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 Tissue Antigens 55:1-9.

Pietrusewsky M
1989  Origins of the Polynesian: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of Lapita-associated skeletal remains from Watom-Is, Papua-New-Guinea.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78:284-284.

Pietrusewsky M, Hunt T. L. & IkeharaQeubral R. M.
1997  A new Lapita-associated skeleton from Fiji. Journal of the Polynesian Society 106:284-295.

Sand C
1997 The chronology of Lapita ware in New Calendonia. Antiquity 71:539-547.

Spriggs M
1997 The Island Melanesians. Blackwell Publishers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