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核明顯的管狀旋截痕 |
右先方遺址出土玉環
|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簡稱「南科」)面積約650公頃,原先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接受國科會委託在該地進行考古調查,後續計畫自92年10月由本館執行。南科至今已進行了15處地點的搶救發掘,年代上涵蓋了大坌坑文化(5000BP.)至西拉雅文化(500BP.),出土文物眾多,成果相當豐碩。本文係簡介南科牛稠子期右先方遺址的玉器工業及其相關問題。
右先方遺址位於園區東北側,海拔約3公尺。石器工藝是右先方遺址文化內涵中最為特殊的項目;玉器則是右先方遺址石器工藝的另一特色。右先方遺址是園區目前遺址中發現玉器數量最多者,共計31件;包括:玉環25件、玉錛3件、圓形玉核2件與玉墜1件。
玉器顏色多呈綠褐色,質地經儀器鑑定皆屬台灣閃玉,與花蓮豐田玉礦相同。製作技術上,玉錛係以鋸崩法切鋸出外形;玉環多可見明顯的管狀旋截痕。由顯微鏡觀察,玉環內壁旋截痕交接處有垂直方向的細磨痕,環的外壁亦有細磨修整的痕跡;器型上大部分環體的剖面為側面寬大而厚度細薄,呈長條薄片狀。
製作玉器的鋸崩法、管狀旋截法常被認為是使用金屬器,但由右先方遺址的存在年代距今約3500年看來,當時有金屬器的可能性不大。另外,右先方遺址出土大量的小型稜柱形石英砂岩磨棒,其加工方向與加工時可能產生的痕跡與玉器上的修磨痕一致;由於台灣東部地區有玉器廢料的遺址中,例如著名的花蓮萬榮鄉西林村平林遺址,此類稜柱狀石英砂岩磨棒並不常見,其加工地點未必在東部玉材產地。雖然右先方遺址發掘時並未發現明顯的玉器廢料,極可能是因產地輸出的僅是玉材或半成品,而由使用相同一套成組的工具的人群所為。
綜觀過去台灣各遺址的出土玉器,工具類主要為錛、鑿形器,分布範圍遍及全島與離島;裝飾品的比例雖然較低,但各地似乎有其獨特的玉飾品風格;例如卑南、圓山、丸山遺址以玦形器為主,大竹圍、鎖港遺址以墜飾為主,曲冰遺址則環、玦及墜飾並見。而在右先方遺址顯然是以環形器為主。
由上述,史前台灣的玉器工業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經濟體系;在討論整個玉器傳統時,必須從生產-分配-消費等各個層面來加以考量。因此,玉器使用傳統的研究,必須要同時考量下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