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排灣族土坂村長篇語料:田野紀錄(1968-1970)》的出版故事:記費羅禮與Tjuabar土坂部落

考古探索

  演化祕密的鑰匙?──淺談箕型門齒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康樂本館中秋連假9/29-30規劃品格教育繪本故事與「月來樂愛史前館」主題解謎等精彩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到史前館相聚、歡度中秋佳節。透過活潑創新的主題解謎,邀請觀眾一同探索臺灣3萬年到現代的故事篇章,更藉由親子閱讀推廣品格教育,落實文化部「誠信廉潔」的反貪概念。

  史前館本次與長年在臺東推廣親子閱讀的種子樹屋合作,精心挑選結合節慶與品格教育主題繪本-「麵包小偷1-3集」、「我才沒有吃月亮」,邀請親子來共讀繪本、聽故事,並一同進行「自己的早餐自己做」、「擬真黏土冰皮月餅」黏土動手作活動。活動後親子透過寫下或畫下心得回饋,讓孩子們得到更多啟發,讓品格教育從小扎根。

  另搭配中秋規劃的「月來樂愛史前館」主題活動,提供樂曲結合展廳內容進行解謎闖關的趣味活動。觀眾透過聆聽樂曲探索展廳主題,再到展廳參觀中尋找答案,最後完成闖關解謎任務,獲得史前館特色小禮。參與活動的觀眾都表示很特別很開心,是知性又趣味的活動。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501期 2023.10.15
 

  史前館《發現》電子報第501期,繼續以博物館為中介,好好把讓人在乎的故事說下去。

  臺東Tjuabar部落(土坂部落)於本月迎來與祖先立下盟約的maljeveq盛典。每一次的五年,都讓人思念、感謝這段期間離開的親友,而在2019年離開我們的美國語言學家費羅禮博士(Raleigh Ferrell),將他生前採集並由田野助理Drungdrung Tjakisuvung朱振貴繕打保存的排灣族語料,由中研院語言所齊莉莎研究員將之捐贈給史前館。史前館也遵從研究者的遺願,將這批資料逐步編輯出版並回歸故里,延續這美好的故事。

  骨骼與牙齒總能帶來許多與基因、遺傳相關的訊息。普遍在亞洲及北美原住民族群之間可見的「箕形門齒」,現階段基因學的研究發現外異蛋白A受體(Ectodysplasin A receptor, EDAR)基因的變異似乎和這個特徵有所相關。有部分研究認為,此一特徵所產生的生存優勢與發達的汗腺有關;也有學者認為,EDAR變異所產生的皮脂腺增大可延緩表皮水分蒸散具潤滑作用;近期研究則認為EDAR的發展可能是因乳腺性狀的優勢。

  人與人的相遇、結合及繁衍,以及人群的遷徙、定居及發展,彼此之間一定會產生不同地域文化、生存價值的交流與碰撞。《花環與稻浪》這齣從原著小說《笛鸛》再發展出來的族語戲劇創作,以知本國中所在地的卑南族部落為背景,讓學生更認識當地部落如何在經歷不同外來人群的接觸過程,於多元和單一之間如何產生衝突和交融的故事,企圖呈現因文化差異帶來矛盾、衝突與和解的歷程。

 
 

《排灣族土坂村長篇語料:田野紀錄(1968-1970)》的出版故事:記費羅禮與Tjuabar土坂部落

文‧張至善/圖‧史前館


本系列叢書第一輯《排灣族土坂村長篇語料(一):田野紀錄(1968-1970)》封面

  2020年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下稱史前館或本館)獲得一批珍貴排灣族1960年代相關研究資料捐贈,捐贈者為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的臺灣南島語研究專家齊莉莎研究員,這批資料最核心的內容是美國語言學家費羅禮博士(Raleigh Ferrell)於1968年至1970年到臺東縣Tjuabar部落(土坂部落)進行語料調查所採集排灣族長篇故事語料,史前館於今年(2023年)10月土坂部落maljeveq(五年祭)前完成第一輯付梓出版,並回饋鄉里—土坂部落。

  史前館立館以來即希望藉由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和遊憩功能,啟發大眾對於臺灣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之豐富和多樣性有更多的認識,並促進大眾更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因此針對「臺灣南島族群」相關的研究與文化保存不遺餘力。當代的博物館不僅著眼於有形物件的蒐藏,也關注無形的文化,例如工藝技術、樂舞展演以及語言、語料的保存,本書名為“Tjuabar Paiwan Texts: Fieldnotes (1968-1970)”《排灣族土坂村長篇語料:田野紀錄(1968-1970)》,即為排灣族長篇語料的保存實例。更特別的是語料採集背後的故事。當年費羅禮僱請了部落16歲青年Drungdrung Tjakisuvung(朱振貴,小名Utjung)為助手,他自學打字,也學習了費羅禮用以記錄語料的轉寫系統,這些語料的蒐集、保存,Drungdrung Tjakisuvung功不可沒,本書將他並列為作者,以彰顯他的貢獻。

詳全▲TOP

 
 

演化祕密的鑰匙?──淺談箕型門齒

文‧圖提供/邊鈺皓   


Hrdlička(1920)原文圖板,圖中呈現了不同程度的箕形門齒。(Hrdlička(1920),Pl. I)

  在本館電子報《牙齒知多少》這篇文章,我們看到了烏山頭遺址的先民有著高比例的「箕形門齒」特徵。除此之外,這種舌面內凹的門齒特徵還廣泛出現在亞洲地區。對於這樣一個與特定群體有著顯著關係的門齒特徵,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有學者把它當作是解開族群祕密的重要鑰匙而受到關注。

箕形門齒與族群研究

  體質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學者Hrdlička在1920年以一篇「鏟形門齒(Shovel-shaped incisor,亦翻作箕形門齒)」(圖一)首次完整地針對這個普遍出現在北美原住民門齒的舌面內凹特徵進行命名與研究。除此之外,Hrdlička認為箕形門齒這個特徵與力學結構有關,基於演化上的緣由在白人群體中較為罕見,而在較為「原始的族群」中這一個特徵則較為普遍(註1)。

詳全文▲TOP

 

 

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下)

文‧圖提供/呂憶君

《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暨戲劇教育分享會主視覺(萬譯婷設計)

從原著《笛鸛》小說到《花環與稻浪》族語劇本

  上一期文章《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上)》,提到在《花環與稻浪》這齣族語戲劇中,以卑南族部落如何經歷不同外來人群的接觸過程,企圖呈現因文化差異帶來矛盾、衝突與和解的歷程。由於部落借重漢人的水稻農耕技術,但又不認同他們虧待女方的作為,在維護部落糧食溫飽與家庭觀念的兩難之間,族人如何以智慧化解僵局,就是這齣劇最耐人尋味之處。

  相較於小說的文字閱讀,《花環與稻浪》劇本裡有人物對白、角色扮演、故事情節高低起伏帶來的戲劇張力,讓學生更能進入故事情境。由於知本國中以建和與知本為主要學區,這一帶有卑南、阿美、漢人與新住民共同居住,學校在發展鄉土文史課程時,以人口居多的卑南族文史為主。透過文史課程,學生從訪談、參與部落祭典活動等,得以於做中學瞭解卑南族saruma’enan一家人的概念、性別分工、男子年齡組織與會所制度運作等,以及部落組織如何從事文化傳承(祭儀、服飾、飲食、歌謠、舞蹈等),進而讓學生揣摩反思劇中人物性格、家人和族群間的矛盾與衝突等故事情節。總的來說,孩子們要將學校課程和部落生活所學融會貫通,再透過戲劇展演重現。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時間:2023/6/20(二)~2024/1/1(一)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 「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
    時間:2023/6/21(三)~2024/2/18(日)
    地點:康樂本館第一特展室及第二特展室
  • 海上人:阿美族遠洋漁生特展
    時間:2023/5/3(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多功能空間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3/5/10(三)~2023/12/31(日)
    地點:康樂本館B1展示中庭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9、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