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從伍佰的空襲報談臺灣500年前史前故事

博物館頻道

  回歸‧轉身‧出發:史前館重新開館演出晚會記事

博物館頻道

  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上)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500期 2023.10.1

博物館與學校的相遇:《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上)

文‧圖提供/呂憶君

相遇

   112年度館校合作計畫「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展演」,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臺東縣立知本國民中學、國立臺東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結合學校民族實驗教育課程與博物館教育資源共同執行。由於去年民族實驗教育成果展中,知本國中樂舞文創實驗班的靜態展與各主題的教具箱,學校與部落共作,汲取部落養分、往下扎根的成果,散發出獨特且沉靜的力量,格外吸引人,也因此讓我有了館校合作計畫的念頭。

  在取得三方單位共識後,這計畫從去年11月起至今年8月主要分為三階段,各階段執行內容包含:前期的發想、共備與戲劇教育體驗工作坊;中期的博物館參觀展覽、導覽解說與劇場排演、以及後期的族語戲劇展演暨戲劇教育分享會。過程中彼此磨合調整、交流學習與解決各樣意想不到的問題,期盼這回建立起的館校合作模式,讓其他有興趣這樣課程的學校做為參考,也能讓博物館與學校之間有更多令人期待的遇見。

「花環與稻浪戲劇教育體驗工作坊」合影

花環與稻浪戲劇教育體驗工作坊

  本計畫在1月30日及31日於臺東大學舉辦「花環與稻浪戲劇教育體驗工作坊」。我以「打開博物館教育資源寶百箱」為題,分享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資源如何用於教案設計與施作。知本國中趙英喬老師從「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專班文化課程如何融入戲劇教育」的角度反思體制內教育。這次邀請兩位戲劇教育講師,陳韻文(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協同主持人、英國華威大學戲劇教育哲學博士)及翁文偲(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研究所藝術碩士)精心策畫了戲劇教育體驗課程,這兩天師生共學的工作坊,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混齡教學,讓學員從戲劇教育多重的感官體驗中察覺內在的感受與反思。

「混齡共學」的分組學員用圖畫和肢體表現出臺東地景「綠色隧道」(萬譯婷攝)

  兩位講師安排的課程,以四個主題「戲探臺東」、「戲探《笛鸛》大時代」、「戲探《笛鸛》人物」與「小說戲劇化-以《花環與稻浪》為例」,貫串臺東平原的各年代時序與空間,以及爬梳小說人物與情節。讓學員們循序漸進從原著小說《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以下簡稱笛鸛),進入到改編的《花環與稻浪》劇本情境。

  在這工作坊中,學員如何運用戲劇元素(聲音、語文、肢體、物件等)溝通表達?首先,以「戲探臺東」主題為開始,由各組學員從圖畫和肢體表達出臺東著名地標,例如綠色隧道、天后宮等。

  接著,在「戲探《笛鸛》大時代」第二個主題,講師讓學員以報紙做成各式物品,這些物品在臺東平原不同年代的發展過程裡,有荷蘭人帶來與中國貿易所得的瓷罐、日本人帶來的槍枝、漢人稻作農耕的農具、原住民漁撈打獵的魚乾獸肉,或製作的布匹、琉璃珠、玉飾等。學員協商交易著手中的物品,買賣的物品價值因不同人的交易策略和需求而異,當彼此熱絡討價還價時,似乎也瞬間穿越時空,進入昔日臺東市街上的叫賣場景。

學員用報紙製成臺東市集裡交易的物品(呂憶君攝)

  在臺東平原的發展過程裡,卑南族和日本人、漢人、阿美族、魯凱族等有不同的互動關係。比如,日本人使用槍枝暴力鎮壓卑南族,彼此的關係是緊張的,而卑南族和鄰近的阿美族則是和平共處的。同時,卑南族內各部落間在發展過程中也曾發生衝突或和解。各組學員以肢體展現出不同族群間的互動狀況。

以肢體呈現出臺東平原發展過程不同人群間的互動關係(呂憶君攝)

  進而在「戲探《笛鸛》人物」第三個主題,由各組學員揣摩故事人物的生存處境與難題。最後一個主題「小說戲劇化-以《花環與稻浪》為例」,其中學員以聲音模擬各種場景,例如夜幕低垂時的鳥叫聲、蛙鳴聲與狗聲等。各組學員並將兩日來的所學體驗,以戲劇方式詮釋故事情節。

靜默反思戲劇教育體驗工作坊的點點滴滴(萬譯婷攝)

從原著小說到族語劇本

  《花環與稻浪》族語戲劇劇本,由知本國中趙英喬老師改編自卑南族作家巴代的小說《笛鸛》,並由部落文化、族語教師協助翻譯成族語劇本。原著小說的時代背景,正值日本殖民時期1910年至1915年,日本人實施「五年理番計畫」以武力鎮壓原住民聚落。小說中的笛鸛是一位卑南族女巫的名字,大巴六九部落,即為臺東縣卑南鄉泰安部落。故事場景為大正年間(1912-1926)發生在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自殺和尋槍事件,在這兩大事件中看到原住民面對不同外來勢力進入部落時的因應之道(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性別平權計畫承辦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