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考古博物館的永續推廣實踐──記2023年「與土地共舞市集」X植物食器DIY

博物館頻道

  友善平權進行式──記南科考古館2023年視障團體導覽與教育推廣活動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體會發掘知識的過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9期 2023.9.15

考古博物館的永續推廣實踐──記2023年「與土地共舞市集」X植物食器DIY

文‧圖提供/林芳儀

  近年來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引發全世界對環境及永續發展議題的關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17項目標及169個細項目標,涵蓋環境、社會、經濟等面向,已成為近年永續發展議題重要的遵循指標。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圖表(圖片來源:國立臺東大學綠色國際大學

  南科考古館(以下稱南科館)以考古學和民族學為核心內容,關注過去與現在的人群生活,包含人與土地之間的相互關係。除了研究與教育推廣,南科館也期待能以永續與多元的概念,探索考古研究專題與國際永續指標接軌之可能性,拓展考古科普內容,回應當代社會議題,推動「社會永續發展」的力量。因此,如何將永續議題融入活動中實踐,也是南科館這幾年持續努力的目標。

  南科館推出《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並舉辦「與土地共舞市集」,為響應SDGs並落實減碳淨零,推廣自備容器,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活動同時借鏡史前生活運用天然材質的特質,教導參加者以植物葉子製作相對友善環境的植物食器,讓市集活動不僅引起參加者對永續理念的關注,更直接參與行動。


2023年南科館「與土地共舞市集」活動主視覺(圖片來源:南科考古館粉絲專頁

活動發想

  史前人的容器會用什麼材質製作呢?這是個讓人充滿想像與好奇的疑問,也是南科館展件的重要組成。然而,考古遺物經過埋藏,能在幾百幾千年後被發掘出土的,多數是無機質器物,如陶器、石器;或相對較為堅硬的有機物,如獸骨。像葉子這種易腐的有機物,多數較難被考古學家發現。有關人類自多久以前會開始利用植物製成容器,目前還沒有明確研究成果能說明;但在民族誌資料與現生人群行為都可以看到許多案例,以及不同植物的不同用法。

  筆者很早就有使用植物製作容器的經驗,多數是野外活動的替代用品或文化體驗的項目,如檳榔葉鞘容器、竹子製成的杯或碗、構樹葉子等;但在現代市集活動看到教學與成品使用,第一次經驗是在史前館康樂本館開幕晚會的「慢市集」。「慢市集」活動主打友善環境全無塑,到訪者除可自備餐具外,參與的攤商也都配合提供環保餐具借用,活動現場更與臺東縣慢食協會合作,主打比照「臺東慢食節」規格的自然食器DIY。博物館先採集公園中的麵包樹葉、月桃葉及血桐葉,由協會成員於現場進行自然食器製作教學,讓未帶餐具的觀眾也可即時購買享用美食。這項體驗當時吸引不少國內外到訪者的關注,製作成果讓他們感到驚奇欣喜,也讓筆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慢市集」,大家體驗以葉子製作食器

  因此,在南科館規劃「與土地共舞市集」活動時,筆者向承辦同事提議可考慮推出以葉子製作食器的體驗活動,同時減少市集美食攤位一次性容器的用量。經過籌劃團隊的評估與討論,這個想法有幸被採納,並在同事們大力協助下得以落實。

準備,是條漫長的路

  以自然素材製作食器來做為博物館的教育推廣活動,事實上植物葉子並非採摘後就可直接使用。要選擇哪種植物的葉子?在哪裡可以取得?如何清潔並保存到活動日仍能新鮮耐用?如何操作讓體驗者覺得安心?這些都需要事前思考。

  考量植物葉片特性、食用安全性以及臺南地區戶外常見種類,最終決定使用康樂本館「慢市集」同樣使用過的月桃葉和血桐葉。經由在地同仁協助,最後順利在博物館附近找到合適的植物來源。


血桐(左)與月桃(右),是臺南地區戶外常見的植物種類

  初期先採摘少量葉子帶回館,測試不同方式的保存效果,同時確認活動所需的理想葉片尺寸;待接近活動時採摘需求數量,帶回館內以人工進行整理、分類、清洗與保存處理等工作。這段期間,濃濃的青草味充滿整個辦公室,彷彿宣告著活動越來越接近。


暑期實習生協助挑選整理葉子(古晉瑜攝)
暑期實習生協助清洗葉子(裴畊畬攝)

活動的參與觀察

  「要不要體驗一下,用葉子製作自己的碗呢?」同事親切的宣傳聲音,吸引不少到訪市集活動民眾的注意,駐足了解活動內容。藉由1-2分鐘的簡單教學步驟,體驗者將一片葉子變成可實際承裝物品的容器,感到驚訝的同時,教學者也將減少使用一次性容器的想法傳達給體驗者,完成一個環境永續概念的推廣與行動實踐。


植物食器DIY活動現場(古晉瑜攝)
攤位佈置運用廢棄海報加工製成植物葉片

  植物食器DIY的位置處在「與土地共舞市集」的入口處,吸引不少過路者的注意及興趣,其中又以青年和親子家庭的參與尤多。多數體驗者共同的詢問是葉子的種類,其次是「真的可以裝食物嗎?」以這次製作的食器型態來說,主要是取代一次性紙袋的功能,所以裝載固體食物大致沒問題,但不建議盛裝液體。


以血桐葉和月桃葉製成不同形狀的容器
也可以直接運用大型葉片盛裝現烤出爐的Pizza

  據筆者觀察,青年參與者有些本身就對環境永續議題感興趣,認同植物食器DIY推廣的觀念;更多體驗者則是對葉子能做成容器感到驚訝、覺得新奇,在親手製作後對成品有高度興趣,且願意以行動實測效果。由此歸納,有別於一般生活經驗的體驗內容,這對於年輕客群有較高的吸引動力。

  親子體驗者多數是對於參與一項新奇且免費的DIY活動充滿興趣。家長鼓勵孩子學習並體驗,但基於食安等考量,有些家長不會真的讓孩子使用;也有部分家長在了解活動理念後主動向孩子解說,引導孩子思考一次性餐具對環境的影響。而參與體驗的孩子們,多數則對於在市集裡持續使用自製的葉子食器充滿期待,也有人主動要求學習不同葉子製作食器的方式,或是使用後再次返回攤位製作另一個容器,盛裝下一樣美食。


植物食器DIY吸引不同客群體驗

  活動進行時,年長體驗者的反應出乎筆者預期。年長體驗者多數會先好奇詢問葉子種類、從哪裡取得,有些體驗者會分享過去使用葉子製作料理的經驗,也有些人會以自身經驗客串助教,指導其他體驗者。活動前,筆者曾擔心年長者對葉子食器的接受度不高,但卻觀察到出乎預期的正向回饋與積極參與;筆者猜想,可能是活動內容與他們的生活記憶產生連結,產生共鳴後提高活動的吸引力和被接受度。

  本次市集活動能順利推廣植物食器,筆者認為另一個強大助力來自市集美食攤商給予的支持協助。對攤商而言,為了能讓植物食器確實被使用,他們願意調整已習慣的作業流程,將美食放入每個大小、形狀不一的植物食器,並提供使用者環保優惠折扣;以作業流程來看,其實會增加許多不確定性與時間耗費。有些攤商更依據自家產品特性,提供我們器型調整的建議,讓植物食器能更符合使用者享用需求;也有攤商對植物食器的概念直接給予肯定,主動協助分享及推廣。

  而筆者在攤位進行DIY教學的過程中,也曾遇過幾位攤商主動來詢問能否索取葉子,希望用植物食器承裝食物提供給顧客享用。從這個面向來看,這次市集活動已成功在參與攤商心中留下一個深刻印象,相信也會是他們未來參與環境永續行動一個著力發展方向。


本次市集攤商對使用植物食器給予大力支持(古晉瑜攝)

小結

  兩天的市集活動,粗略統計約使用500片葉子教學,假設其中有50%的食器被實際使用,等於減少使用250個一次性容器。雖然只是一場推廣永續市集的小小行動,其實也已經產生一點明確成果。

  南科考古館將環境永續發展的思維帶入業務,透過理念推廣與實際行動,展現考古博物館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與行動力。也期待我們能持續藉由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及推廣教育,讓大眾認識過去的同時,也能參考過去人群的生活,有更多參與未來的思維與選項。

致謝
感謝市集活動承辦團隊的統籌規劃,擔負葉子採集重責大任的翁大哥,以及暑期實習生和眾多同事在葉子清潔整理與活動執行的協力參與,讓這個充滿趣味與挑戰性的小提案能夠被落實。

◼️展名|與土地共舞-自然與人共譜的臺南特展
◼️展期|112.6.20(二)~113.1.1(一)
◼️地點|考古館2樓特展廳
◼️簡介|https://reurl.cc/v736ZL

參考資料
國立臺東大學綠色國際大學網站
史前館開幕晚會活動資訊。2023年5月2日發布。
史前館無塑慢市集活動資訊。2023年5月3日發布。
南科考古館三週年館慶「生活未來式」 10月15-16日闖關市集陪你玩週末。2022年10月13日發布。
南科考古館「與土地共舞市集」本週末登場 美食、音樂、手作好好逛,持文化幣享優惠。2023年8月24日發布。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代理館長蔡志忍│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