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國際頻道
  談鳥居龍藏手稿的再現與解讀——記臺日合作的實體訪問行動

博物館頻道

  想像化為真實:南島廳的上架旅程(下)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夏日館中--走一段史前之路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93期 2023.6.15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夏日館中--走一段史前之路

文‧圖/賴姵璇

實習的契機

  我在升上大四這年暑假期間,面臨了人生一個重要的交叉路口,就是選擇實習與否。已經開始製作畢業專題的我其實無須實習,在這時實習更是一種負擔,不僅要花費時間與精力在其中,同時內心也感到許多的懼怕,不知道未來一個月會面臨到什麼情景或困境。但經歷幾番掙扎過後我毅然決然選擇嘗試,畢竟待在舒適圈已久,也想勇敢地踏出去走一遭,積累自身的歷練。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是我唯一的選擇,不僅是自己想嘗試的領域,更與系上所學有所相符,我很高興最終有幸獲得在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實習的機會。

獨特的經驗

  來到史前館實習前,我對於未來有一些問題與想像,比如錄取的組別--展示教育組--到底是在做什麼?看了些實習經驗分享後,想著是不是會做導覽解說及教育推廣等相關性質的工作?沒想到,今年史前館打破往年各組獨立進行的壁壘,改以混合式的實習規劃,除了本身組室的工作以外,也可以按照意願去參與其他組室的工作及活動。當時我高興壞了,畢竟原先報名時在幾個組室間有所猶豫,儘管最後選擇了展示教育組,但內心仍對研究典藏組的人類學及考古學領域等部門也都頗感興趣。得知這次史前館內部對於實習生的安排後,我心中竊喜一番,希望有機會可以嘗試不同的領域,並能藉實務經驗來了解自己的興趣。在史前館的短短一個月,每天都過得非常充實,接觸的面向也十分廣泛,以下簡單分享在各個組室裡接觸到較為深刻的業務。

展教組生活

  展示教育組是我多數時間所待的地方,例行性工作是支援DIY活動,性質偏重服務導向,內容雖然並不複雜,但也有繁多細碎需要注意的眉眉角角。我的工作是介紹活動內容、幫參與者解說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項、以及觀察參加活動者的需要,並適時地補充或更換材料等。透過這項工作可以與人交流、磨練口語表達能力,因為一開始講解時我其實有點怯場,還偶爾遺漏講解內容。但隨著時間的積累,我發現自己逐漸熟悉表達和應對的方式,在人流眾多的假日仍能游刃有餘,還能依照顧客的年齡層轉換說話的方式及解說的詞句。此外,觀察力及耐心也是在這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要適時地觀察顧客的需求,隨時詢問是否需幫忙,並應付一些可能會有的突發狀況。因為DIY是一份重複性高的工作,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一些枯燥乏味,且有些比較特殊的客人需要較長時間的陪同幫助,所以耐心也是必備的條件。在DIY過程中我也逐漸找到一些樂趣,比如透過陪伴、觀察顧客來發現每個人不同的特點,真的十分有意思。我更從協助他們的過程中獲得稱許而得到成就感與喜悅,這些也都是曾經的我意想不到的收穫及感動。

  除此之外,在展示教育組中也參與眾多有趣的活動,像是協助飛魚攤位的導覽、聆聽環境教育講座、參與導覽解說訓練、與到嘉蘭部落文化祭及百合屋參訪等,我也從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很多知識和無法言喻的收穫。其中,記憶最深刻的是走入桃源國小的《Kulumaha回家吧》新書發表會。協助活動的過程中,我有機會跟著各攤位的部落族人學習傳統文化,認識從苧麻編織到傳統飲食如醃肉等知識。過程中有一幕至今仍歷歷在目,是我與實習夥伴們一同在活動場地的地板協助補充繪製一幅地圖。當時我們還不太了解畫這幅地圖的意義何在,畢竟粉筆彩繪很容易因人群走動的踩踏而模糊。但看著一位族人主動帶孩子們沿著地圖路線走這條祖先曾經走過的路,一邊述說曾經在那個地方發生過的點滴,不禁令我動容,好像不只是看到跨世代的交流,還看見了跨時代的碰觸,讓孩子從認識自己的土地去探索歷史。這讓我看見史前館與巴喜告部落合作出版的《Kulumaha回家吧》繪本,不僅是做為未來館內探索館同理心展區的內容,也走進部落、走進校園成為教育的媒介,真的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連結,也慶幸透過實習能接觸到這樣沒辦法在課堂學習、而需親自走訪體悟的事物。

DIY行前訓練(左)與《Kulumaha回家吧》新書發表會協助繪圖(右)

初踏研典組

  藉著參與其他組室業務的機會,我協助民族學及考古學門進行年度盤點。盤點的過程中我看到每個庫房的特點與不同的盤點方式,例如民族學門因為大型物件居多,主要在庫房內盤點;而考古學門有些藏品較小,所以會將物件托盤放到車上推至工作室,再進行盤點、吸塵及登錄檢查等作業。透過這些實作,我明白從事文物保存的工作需要多麼嚴謹,從環境因素的溫溼度控制、光線照明、蟲害處理,到人為的文物持拿、擺設及清潔等,都大有門道,只有經年累月接觸的館員才會熟知,是外面很難學習到的事情,很幸運我能有到第一線實踐的寶貴經驗。參與文物盤點、和花蓮考古館借出文物的經驗,使我了解在外展出的文物背後有一群專業人士默默為此付出努力,使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就算歷經千百年,仍可以在展場上向眾人閃耀它的光彩。

  除了上述經驗,最令我獲益匪淺的就是文物整飭與無酸紙盒製作。在文物整飭過程中我學到了很扎實的知識,了解保存文物需要的前置作業、工具及無酸材料,更實際操作不同文物的持拿方式。在持拿過程中,真的有很多學問跟注意事項,例如有些文物內在結構其實不如表面看來的堅固,所以需先仔細觀察才能觸碰可持拿的位置,否則錯誤的持拿極可能會對文物造成損害。還有在一些服飾的收整上,館員們的操作看似不困難,但跟實習夥伴實作時才發現有些動作剛剛明明記住了,但卻施展不出來。如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論看似多麼簡單的事,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嘗試及操作才能熟練。關於無酸紙盒的製作,原先以為畫、割、摺應該不至於太困難,但反而具有預料不到的難度。剛開始繪製線條時很容易不斷產生誤差,但隨著一遍遍地修正,我越來越熟練,不同的線條交織成一個個框線,再藉由美工刀及骨刀來切割、壓摺,最後貼上無酸雙面膠才終於大功告成。花了三天的時間,看著手中的一張紙板逐漸成形為盒子,想到這居然是自己一手做成,那種心情是無與倫比的快樂呀!

考古學門盤點時為藏品吸塵(左)、與夥伴合作學習文物持拿(右)

最後我想說

  透過在史前館的實習,我累積了很多不同經驗,也學習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其實還有很多說不盡的經歷,像在卑南遺址公園的仲夏營隊、風暴之子解謎週、和協助平面拍攝等業務都讓我有所成長。實習這一個月的時間非常短暫,剎那即逝,但帶給我生命歷程的感動無法用言語形容,我會常存於心中。感謝今年夏天在史前館遇到的人、事、物,特別是帶導人小碧姊以及所有指導過我的館員們。當然還有帶給我歡樂的實習夥伴們,有你們這個月的陪伴才讓實習生活多添幾分色彩,就算現在結束實習各奔東西,但期待我們未來相約到史前館再聚。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學生,2022年史前館實習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康美│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