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金峰鄉「文化自治元年和解暨宣告儀式」活動的幾項記事

博物館頻道

  史前館南島廳更新多媒體建置記事(下):南島廳的能量棒

博物館頻道

  走讀臺灣點滴故事:在探索館聽櫻花姊姊說故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本館因建築再造及展示更新工程尚在整備,春節開館期間開放部分空間提供服務,規劃「兔Day is a 古Day」系列活動,包含3檔當期特展,並配合特展規劃微學館主題活動,包含MS.BONE講骨、古玉謎團、懂知動織,運用解謎與活動方式進行;以及特色FUN手作體驗史前鑽玉、薏米珠串手鍊、史前陶偶彩繪,提供來館的大小朋友多元的走春體驗。

文‧圖/史前館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84期 2023.2.1
 

  新的一年是新的開始,對於金峰鄉的排灣族與魯凱族部落族人來說,去年七月辦理的「文化自治元年和解暨宣告儀式」,也是鄉內許多大小事與人群互動的新開始。

  史前館新的南島展廳是全新的思維與呈現,其中一組名為「能量棒」的多媒體裝置,以眾生喧嘩的呈現方式說出含括力量、躍動、旋律這三大段落的16則影片故事。

  對於辦理走讀臺灣團隊的成員來說,每一年計畫的實施都有新的挑戰與新的學習。2022年在說故事活動上,便以自製的行動故事舞台箱成功吸引大小朋友進入故事的世界。

  兔年的到來,祝大家新的一年奮發兔強、前兔似錦!

 
 

金峰鄉「文化自治元年和解暨宣告儀式」活動的幾項記事

文‧圖/林建成


殺豬madjadjalu(和解)儀式

  2022年7月31日臺東縣金峰鄉舉辦一場特殊的「文化自治元年和解暨宣告儀式」,兩天的活動宣告,今後鄉內文化建設均由部落頭目、祭司組成的委員會決定,同時將年度主流社會節慶改由傳統祭儀,為當代社會不同族群探討文化的「轉型正義」與「和解」,提供了多元形式的參考。

一、金峰鄉概述

  臺東縣金峰鄉位於中央山脈南段,17世紀中葉由屏東來義、春日、霧台和泰武地區的排灣族陸續移居,被歸為「東排灣群」;1951年前後來自屏東縣霧台鄉的魯凱族,也分別遷徙到金峰鄉嘉蘭村等地。目前全鄉計1105戶、人口3千5百多人, 共有29個部落,散居於嘉蘭、正興、新興、賓茂等五個行政區域,族群以排灣、魯凱族為主,比例為排灣族85%、魯凱族10%,其他包括阿美族、漢族5%等。

  長期以來鄉內祭儀、文化活動依主流社會模式運作,雖然部落彼此各自獨立,但缺乏交集共識。例如年度最盛大的年祭(小米收穫節),無論祭祀或活動內容由各部落自主籌辦,也曾以全鄉聯合舉行,但受限於經費等條件,規模均不大。

詳全▲TOP

 
 

史前館南島廳更新多媒體建置記事(下):南島廳的能量棒

文‧圖提供/林芳誠


「能量棒」由16片銀幕組成,可以讓許多畫面採不同方式呈現,每個畫面都是一個故事、一種象徵,以及一種隱喻。所以在這張圖片裡您是否能發現我透過職棒球員來連結的族群權益?

  整個南島廳總共有36組多媒體裝置,包含了互動裝置與大量的影片與文案來襯托物件並強化展示理念;我負責規劃的第五、第六單元則有17組,除了兩組聆聽音樂的指向性音響裝置外,其他都是精心挑選的影片。

  前一篇電子報以〈史前館南島廳更新多媒體建置記事(上):儀式樂舞篇〉為題,我用了《ILISN》和《Breath Alight》兩部作品接洽授權的例子,討論史前館南島廳試圖揮別過往主流社會對於「觀看」南島族群祭典、儀式的視角,藉由第五單元「溝通」為主軸,嘗試促進觀眾的思考、理解與反省。

  這一篇同樣以第五單元的例子,分享我如何發揮所學,在南島廳更新可使用的資源與時間有限的狀態下(例如無法重新針對某議題進行拍攝,或人事時地物已無法復刻),完成展示影片的製作。礙於篇幅的關係,我以單元五的子單元5-2「南島身影」的影片為例進行說明。

詳全文▲TOP

 

 

走讀臺灣點滴故事:在探索館聽櫻花姊姊說故事

文‧圖提供/張雅惠


藉由《Kulumaha回家吧!》繪本,希望大小朋友能夠學會感受同理他人

  自參與史前館「走讀臺灣」計畫至今,擔任館方教育推廣員的我與走讀活動的每場次際遇,都在從中學習如何不斷改變培訓課程,並與合作夥伴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2022年9月在本館探索館舉辦「探索館試運轉搶先體驗學習」,邀請臺東縣卑南國小四年級共40位師生來訪體驗,由我擔任「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示區繪本故事導讀的故事姊姊。

  活動採用《Kulumaha回家吧》為文本,以行動故事箱藉由內本鹿部落地圖來認識布農族部落長輩口傳的舊址,一起回到60年前尋找所發生的故事,更透過布農小辭典及族語來認識布農族。透過繪本導讀,希望讓師生理解族人當年被迫遷離的記憶。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斷裂與銜接:博物館與賽夏族織藝回返之路特展
    時間:2022/10/25(二)~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2特展室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2022/10/1(六)~2023/2/28(二)
    地點:康樂本館-第1特展室
  • 直擊!博物館後臺特展
    時間:2022/11/18(五)~2023/5/7(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 「考古‧工具‧人之都市考古傳說」特展
    時間:2019/11/12(六) ~2023/2/28(二)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3藝文展覽館B棟(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走讀臺灣

  • 走讀史前‧追隨風暴之子的履跡
    活動時間:2021/10月‧線上播放
    追隨著風暴之子的主人翁瓦利,走訪花東海岸及縱谷的史前遺址吧!地表可見的巨石、散落的陶器或石器,都是史前人群生活的印記,站在遺址上遙想3,000年前,人們奔馳狩獵生活日常的情景,隨著風聲而來的古老低吟。 文本《巨石,你好!》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2年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