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當原住民時尚捨棄秋冬與春夏:澳洲第一民族與澳洲時尚形象

考古探索

  太巴塱遺址與石板棺開箱!(上)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苦中作樂到享受實習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71期 2022.7.15

太巴塱遺址與石板棺開箱!(上)

文‧圖/姚書宇

  2020年11月,花蓮縣文化局委託筆者針對太巴塱遺址出露之石板棺遺構進行範圍清整工作,以及相關資料紀錄與蒐集,以供後續保存維護及公眾推廣教育參考使用。雖然打開石板棺並非本計畫的目的,但在清整過程中發現石板棺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擾動,為了釐清其範圍與現狀以供主管機關後續維護及研究參考,故將上方蓋板揭開清理受現代人為擾動之部分,並進行測繪、拍照及3D掃描記錄後,再恢復原狀。

  此案雖非發掘計畫,但在石板棺周圍清理的過程仍以考古學之紀錄方式進行,以期留下詳細的資料。以下介紹太巴塱遺址,以及執行本案石板棺清整之過程與發現。

太巴塱遺址

  太巴塱遺址位於花蓮縱谷東側、東鄰海岸山脈,行政區域則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富村、阿美族太巴塱部落(Tafalong)之內,目前為列冊考古遺址。
圖1.太巴塱遺址範圍與位置圖(劉益昌等 2020)。

  對於太巴塱遺址的調查研究,最早在日治時期有佐山融吉的太巴塱遺址報導,當中描述太巴塱社以前是在Sisaksakay這個地方,並提到了Sisaksakay的住屋皆以石頭砌成,且當時附近小山丘上還看得到人工穿鑿痕跡的數根石柱以及岩棺測繪記錄(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9),不過目前該岩棺已不知去向。鹿野忠雄(1930)也提及曾在太巴塱社看到長方形、高約1.8公尺的立石,頂端有穿孔,據說是太巴塱社族人從Sisaksakay搬來的(註)。學者們也曾多次進行地表調查,並對該遺址之文化內涵進行初步討論,不過未曾進行發掘工作。因此目前對於太巴塱遺址年代與內涵的認識,僅以參考地表所見之遺留如單石、石輪、石板及陶片類型等,推測為包含新石器時代晚期卑南文化及靜浦文化水璉類型(劉益昌等 2004、2020)。

  太巴塱族人視此地為部落遺址,根據部落族人楊德金先生報導,日治時期只有在部落的範圍;二戰結束後,萬仁光老頭目表示這個地方(現在的遺址範圍)就是Sisaksakay,是祖先的居住地,引靈祭祖必須回歸到原來的地方,因此發動全部落族人每一戶出1,000元購買這塊地。

  日本時期因為土地私有化制度,該塊土地已成為私有地,同時因為臺糖在光復地區種植甘蔗經營糖業,早期該片土地皆為甘蔗田。據說當時甘蔗田在整地時使用拖運機犁田,因此地下的石板、石塊等皆被翻攪至地表,並且多已破碎。

  族人購置土地後,曾透過政府就業方案整地作為引靈祭祖的場地,建置花園等綠化工程。整地過程發現地表的石板、單石與石板棺等遺構,族人便將這些石質遺構集中放置,石板棺則原地保留,爾後搭起了棚架與竹房作為相對安全的存放空間。目前部落將遺址這塊土地視為部落的文化中心與精神所在,每年重大祭典都必須來此祭拜祖靈。

  早期在傳統上相關信仰與祭儀活動為Kakita’an宗族掌握,並在Kakita’an祖祠進行儀式行為,但因日本政權禁止相關祭儀,加上1958年祖祠被颱風吹毀而中斷與式微,直到1990年代以來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觀光之影響,將傳統迎靈祭祖之空間轉移至Sisaksakay,亦即為本考古遺址,顯示由Kakita’an所建構的社會功能與意義在當時已逐漸被祖先文化發祥地取代(鍾國風 2020:19)。參考成大考古所2020年在Kakita’an遺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顯示該地點從原史時代(注2)延續至當代,與太巴塱部落建社佔居與活動密切關聯(鍾國風 2020),而與太巴塱遺址之間的關聯性則有待未來進一步探究。

太巴塱遺址的石板棺

  太巴塱遺址石板棺於2002年12月執行綠化工程整地時露出,《太巴塱部落志》記載曾有兩具(石忠山 2008:27),2004年普查計畫之調查下則記錄於原地表保留一具石板棺,「⋯⋯然原地層之堆積與現象已無從復原與紀錄」(劉益昌等 2004)。爾後部落族人基於維護祖先尊嚴而將石板棺現地保存,並於周圍設置圍籬及屋頂。惟至今未針對石板棺進行相關考古調查,且亦無定期管理維護措施,以致未能妥善保存維護及瞭解其文資價值。2020年7月經文化局、議員與專家學者於現地會勘後,決議針對石板棺遺構進行清整,並蒐集相關資料紀錄,後續將設置解說牌以供公眾推廣教育使用。

  為了瞭解石板棺出土後的歷時變化,筆者盡可能找尋這段期間內石板棺的相關照片紀錄。最早2004年的照片疑似有兩座石板棺並排(圖2),至2008年調查時僅剩一座,原先另一座的位置已填土覆蓋(圖3)。2013年遺址監管員則紀錄石板棺上方被堆疊其他石塊(圖4),待2014年筆者調查時已為雜草覆蓋,但外觀與2013年無太大差異(圖5)。至2020年11月執行本案清整工作前,外觀也未有太大變化(圖6)(未完待續)。

圖2.石板棺剛出土之樣貌(劉益昌等 2004)。 圖3.2008年調查照片(劉益昌、鍾國風 2009)。
圖4.102年度監管計畫巡查記錄20130901(就是你的 2013)。 圖5.2014年11月14日筆者調查拍攝。
 
圖6.2020年11月執行本案清整前拍攝。  

註1:原文為日文,參考Facebook粉絲專頁「臺灣考古」於2020年11月20日之翻譯文章。

注2:介於史前與文字歷史時期之間,尚未有文字紀錄的短暫時間,但可藉由族群傳說與記憶追溯相關歷史,考古學界稱為原史時代。 

參考資料
石忠山
  2008 《太巴塱部落志》。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李坤修
  2017 〈花蓮縣富里山遺址史前文化內涵初探〉《田野考古》19(1):1-76。

鹿野忠雄
  1930 〈台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こ(一)(二)〉《人類學雜誌》45(7):273-285,45(9):362-374。

就是你的有限公司
  2013 《花蓮縣102 年度遺遺址監管通報系統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就是你的有限公司。

劉益昌、陳俊男、鍾國風、宋文增、鄭德端(劉益昌等 2004)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期末報告: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劉益昌、鍾國風
  2009 《2009 年花蓮縣遺址監管通報系統計畫》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執行之報告。
  2010  〈臺灣東部出土灰黑陶的初步討論與延伸觀察〉,《2009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研究專題中心。

劉益昌、趙金勇、鍾國風、林文傑(劉益昌等 2020)
  2020 《花蓮縣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鍾國風主持
  2020 《花蓮縣疑似考古遺址(Kakita’an、和南寺)試掘評估計畫成果報告書》。花蓮縣文化局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9﹝1914﹞《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二冊阿美族奇密社太巴塱社馬太鞍社海岸蕃》。余萬居與黃淑芬譯。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109年「太巴塱遺址石板棺遺構測繪及環境整理計畫」計畫主持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