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走讀臺灣✕閱讀史前——前進成功話巨石

國際頻道

  靜岡富士山世界遺產中心──從自然景觀登錄世界遺產看富士山

回想‧回響

  2022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在博物館打怪練功的小日記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70期 2022.7.1

走讀臺灣✕閱讀史前——前進成功話巨石

文.圖提供/王仲群

  2022年輾轉接收到了臺東縣成功鎮部落青年文化復振協會與臺東縣成功鎮三仙國民小學教師團隊對於「岩棺」及「巨石」的興趣,在文化部打造「走讀臺灣」年度計畫下,本次考古及史前路徑即響應上述主軸,以在地社群為對象,擬定了以成功鎮境內的考古遺址為核心,以講座分享、綜合討論、遺址導覽等方式,共同討論巨石、分享考古學的研究及展示觀點,以及在地的認識與詮釋。
走讀史前主題概念的設計,希望族人與考古學者一起分享觀點(設計:鄭桂英)。

考古研究、展示詮釋與在地觀點

  本館姚書宇研究助理以「考古學與巨石研究」為題,從考古學基礎概念出發,爬梳臺灣史前史的發展以及研究史,進一步介紹東部具代表性的巨石遺址,最後以文化資產的維護及保存總結,希望藉由教育與公共推廣,結合在地的力量,能夠讓這些史前的珍貴資產得以被認識與守護,並且留存延續,使後人能夠持續認識先民的足跡。

  黃郁倫助理研究員接續以「巨石的展示製作」帶領參與者認識展覽主概念(Big Idea)的運用,而能凝聚目標,策劃精煉且吸引人的展示,展示案例《巨石,你好!跟著考古學家去旅行》延伸自《巨石,你好!台11線史前散策》這本小書,由主概念的應用,將書中數十個巨石考古遺址聚焦在6個鄉鎮、10處遺址,並搭配了「旅行」、「可及性」等目標,打造花東海岸公路的巨石探訪路徑。

  除了館內同仁的分享之外,更邀請到陳耀烽先生分享在地文史調查及口述歷史的紀錄,例如有肩單石在阿美族群中被視為墓碑的象徵,單石與性別的連結;而在口述歷史的部分,耆老則認為岩棺是地位及身分象徵等等。透過這些多元觀點的闡釋,可以激發更多思索及討論的空間,開展更多對話的可能。
姚書宇研究助理以「考古學與巨石研究」為題分享。
黃郁倫助理研究員分享「巨石的展示製作」。

分享討論及延伸發展

  講座之後,我們跟參與者分組討論,除了分享參加活動契機,以及回饋上課後對於巨石、考古學的看法,更討論如何將內容與教學相結合,而能將考古學或者在地的文化資產應用到教學中。教師們認為在學校既有特色課程中,除了針對學校所在地區阿美族群進行文化學習與探究之外,也可以納入鄰近白守蓮岩棺、和平岩棺等,擴大學童對於家鄉的認識與理解並拓展考古學及史前時期的面向。

  小學五年級課綱以整個臺灣的史前史發展脈絡為藍圖,介紹長濱文化、圓山文化、卑南文化及十三行文化等各時代較具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雖然長濱文化與卑南文化皆位在臺東縣境內,然而相較於此,在學校旁的三仙考古遺址、鄰近的白守蓮、和平及麒麟岩棺,相信更能引發學童興趣。

  討論時也發現主概念(Big Idea)的運用與教學目標的使用不謀而合,在「認識在地的考古遺址,進而了解文化資產維護的重要性」的目標下,結合前述的特色課程教學,應能夠將文資保存概念深植內心。

遺址實地踏查

  遺址踏查當天雖天氣不佳,然而並未澆熄參與者的熱情。實地走訪和平岩棺時,除了介紹研究簡史,並進一步以手機操作拍照成像建立3D模型,展示科技於文化資產保存及維護的應用;隨後前往鄰近三仙國小的白守蓮岩棺,這是老師們十分感興趣的對象,岩棺介紹之外更以實際考古調查流程及實作講解,讓參與者一窺考古工作的內幕。
實地踏查和平岩棺。

博物館的在地力量

  今年(2022)適逢三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大會以「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為主軸,並聚焦於四個面向的議題:博物館與公民社會(Museums and the Civil Society)、博物館與適應性(Museums and resilience)、博物館與領導力(Museum and leadership)、博物館與新技術(Museums and new technologies),分別由不同角度探討博物館如何以其特質及影響,而能夠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

  其中,社區的永續發展及終身學習也是許多委員會關注探討的核心,這些正在進行式的實踐,鏈結了在地而擴充了博物館的多元面貌。例如博物館協同在地並創造社區的永續發展目標;創新應用及新科技輔助知識的近用,而達到親近公眾的效果,並進一步在教育推廣的營造下形塑社區的能動與提升公民參與。

  傳統博物館以展示為主,陳列典藏品於特定的展示空間中,然而隨著時代更迭,博物館被賦予的意義與功能更加多元,同時期待能夠回應更多社會的需求。博物館是文化資本,但通常是特定日子才會前往體驗的空間(例如校外教學或者旅行),這樣較為單次性的體驗及觀展,很難確認是否能將知識有效傳遞及內化。

  本次透過與在地社群結合,以及與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合作,期待能將知識結合課程教學,將非常態性的博物館體驗納入教學,並結合當地的文化資產,成為永續經營及發展的課程。在青年會組織的部分,也希冀藉由關係的建立,除了未來可能的地方策展或者文化觀光的推進,也能藉此培育在地的文化保存力量,藉由認識自身周遭的文化資產,進而認同並形塑維護的使命感,讓守護文化資產變成公眾之事,擴大並且培植博物館的在地力量。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2022年史前館「走讀臺灣」子計畫「走讀史前」承辦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