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道爺南遺址近代漢人糖連灶遺蹟
從人力資源管理看志願服務的招募與培訓:首重自己意願、次則制度的建立
 
 
 
 
史前館電子報第46期 2004.11.01 
   

 

道爺南遺址近代漢人糖連灶遺蹟 圖‧文/朱正宜


南科糖連灶遺跡現況

一、製糖過程簡介

  甘蔗屬禾本科,原產地可能在熱帶東南亞一帶。依文獻記載,早在荷據以前,甘蔗在臺灣原住民即已有所栽植。荷據時期,甘蔗及稻米為荷蘭東印度公司拓墾政策中最主要的農產品,並招募漢人至臺拓墾。當時臺灣本地即已開始製造赤糖(黑糖)、白糖,並大量外銷至日本、波斯等地。荷屬東印度公司更藉由貸款等方式取得砂糖的收購權,掌控權完全操之於東印度公司。明鄭時期實行屯墾,為籌措軍餉,同樣也鼓勵種植及製糖外銷。至清領時期,私人製糖轉而相當普遍,官方轉以課徵方式取得稅收。日據時期,成立製糖株式會社,引進新式製糖設備,蔗糖形同專賣,即至光復由國民政府接收後,相關的設備及組織持續維持,往後更成為臺灣經濟復甦的一大關鍵。由整個蔗糖業的發展歷史而言,自荷據時期以迄光復初期,製糖一直是臺灣最重要的農工產業之一,尤其是在臺灣南部,因氣候雨量之因素,必須進行輪耕,而甘蔗因其經濟效益,即成為輪耕作物中最主要之一項。

  依文獻所載,早期這些熬糖之處所稱之為「糖」,依清末時期成書之安平縣雜記所載,糖一張含:內亭(置石車以榨取蔗汁)、灶五口、厝一間三所,蔗樸埕(置放硤榨過後之蔗渣)等。整個製糖過程稱之為「熟糖」,其中烏糖(赤糖、青糖、紅糖)與白糖在製作過程中有所不同,兩者首先皆是將石車硤榨下之蔗汁置於鼎中逐次過鼎加熱煮沸,所需過鼎之數文獻所載不一,或三或四、甚至八鼎,燒製之鼎又稱之為孔明鼎,分鼎燒製應是為控制製程不同階段時之火候,加熱過程中同時會加入石灰、篦麻油(或花生油)以便濾去雜質及提高糖汁濃度,之後若是要製作赤糖,則將煮熟之軟糖原料(稱之為「糖清」)直接置於糖槽內用木棍攪拌冷卻成粉狀,如此即製成赤糖;但若要製成白糖,則是採蓋泥法,亦即將煮好之軟糖原料(稱之為漏采、菜糖)置於一大型圓錐狀而下開一孔之硬陶質「糖漏」內,上覆淤泥,之後約每半月換泥,重覆三次,在此一過程中,淤泥內之水份會逐漸滲入糖漏內之漏采,並洗去其間之雜質及糖蜜而轉趨白色,即成白糖,而由糖漏下方小孔流下之糖蜜則另以漏罐承接,這些糖蜜另可用來釀酒。

  除了文獻中有文字記載製糖過程外,另成圖年代約在1745年之番社采風圖中,亦繪有糖及製糖圖說,惟文獻及圖譜中所言及所繪是否確實,尚待實物驗證。但由於糖多為臨時性工寮建築,俟製糖時節過後即予以毀去,而少有留下痕跡者,因此極少有糖之實物證據保留至今,也因此南科園區內所發現之糖連灶遺蹟彌足珍貴。

二、道爺南遺址糖?連灶遺蹟說明

  糖連灶遺蹟位於台南科學工業園區道爺南遺址東北側,隸屬園區專35用地。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南科考古隊曾針針對此一區域進行了考古鑽探,鑽探過程中,於用地東北側發現多處漢人灰坑及火燒紅土現象。本(九十三)年三月,因奇美建廠所需,考古隊開始進行搶救發掘工作,至七月間於該區北側鄰近堤塘港南岸之近代漢人文化層中,發現多組火燒紅土現象。這些現象所顯示出之輪廓與文獻所繪的灶結構極為相似,而鄰近灰坑內所伴隨出土的遺留,也多是與製糖相關,如糖漏或漏罐。因此推斷此一地點應是原糖所在,而所發現之火燒紅土現象應為灶遺留。

  依文獻所載,製作白糖過程,須以淤泥蓋頂,以便藉由泥中所含水份濾去糖蜜,此似可解釋這些糖遺蹟為何多座落於堤塘港岸邊,可能即是為了取得壓泥所用之淤泥。發掘期間共發現有四組火燒紅土現象,為求記錄便利,即由西而東依序予以編號為第一~第四組連灶。其中第二組經清理後發現,實際為三組灶重疊而成,因此範圍內實際上應有六組灶。每一組灶實際上是由四口圓灶一線串連而成,其中第一至第三組連灶軸向呈西北──東南走向,而第四組連灶則呈東北──西南軸向,與其它組連灶方向垂直。各組灶形外觀及大小略有差異,第一、第三及第四組灶火燒紅土面皆呈長條方形,長6.4公尺,寬1.7公尺,各灶由土埆圍成,已燒成赤紅色,部份呈灰黑面,灶之直徑約1.3公尺,灶與灶間距約10公分左右,灶口位於東側長邊上,且東側火燒紅土面分布範圍邊界多較陡直;而西側火燒紅土面則多呈遞減方式趨淡。比對文獻所載,其灶口與灶之間,建有隔牆,因此各組火燒紅土東側之筆直邊界上可能也建有一隔牆。第三組連灶為二組8字形雙連灶組合而成,雙連灶中之兩灶灶圓彼此重疊相通,並共用一灶口。北組雙灶開口在南、南組在北,二組雙灶間隔約1公尺,各灶直徑亦約1.3公尺左右。除火燒紅土之灶遺蹟外,周圍散布多處灰坑及溝渠,其內見有糖漏、漏罐、青花瓷、安平壺、磚、瓦等文化遺留,由於安平壺存在的年代約在十七、十八世紀左右,依此判斷,糖連灶現象使用的年代至晚應在清朝中期以前、約西元十八世紀左右,距今約250年左右。

  如前所述,糖多屬臨時建築,極難保存下來,而製糖業在臺灣是極具歷史意義之產業,因此本次發現的糖連灶遺蹟不僅極具本土性,且是產業考古中一項重要之證據,具有指定為歷史建築之價值。

  (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