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策展心得

話題‧話語

  全國首座地方催生的考古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上線啦!(上)

回想‧回響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哇!重新認識博物館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52期 2021.10.1

全國首座地方催生的考古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上線啦!(上)

文‧圖/姚書宇

  2021年1月24日,花蓮縣考古博物館終於在萬眾期待之下揭牌開幕了。

  這座考古館的誕生,可說是一段愛與夢想的故事,集結了各方人士的努力,將考古學者們在過去百年光陰裡積累的研究成果,運用圖文、多媒體互動以及各種展示設計手法呈現在觀眾眼前,讓大家走進展廳之後,可以用視覺、觸覺與聽覺等,感受在這片土地下,從三萬年前以來所遺留下來的故事。

  筆者有幸參與這座考古館從醞釀到開館的過程,包含展示內容發想、文物選件與展示手法規劃等各個階段,並以考古學徒的身份在研究與展示設計之間嘗試取得平衡,從中也體會到知識轉譯的難度與重要性。本文將介紹花蓮考古館的展示內容,帶大家線上看展,下期則從參與策展規劃者的角度,說明與分享策展過程的心得與反思。

疑問、探尋、反思

  花蓮地區所調查與紀錄的史前遺址目前已超過155處,自2005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將遺址自古蹟獨立出來,主管機關便持續委請研究單位進行調查與研究工作,以期能釐清史前文化內涵與遺址分佈,進而落實遺址監管保護之責。

  歷經數年的研究工作已累積相當豐碩的成果,因此花蓮考古館常設展便是將過去的研究成果經過轉化之後,共享給大眾。展示的核心目的即為了讓民眾瞭解身處的土地之下蘊含著什麼樣重要的文化脈絡與紋理,進而能夠開始關心並一起加入守護文化資產的行列。考古學的資訊雖然容易引發興趣,但往往卻因為較為艱深的文字與論述方式而難以親近與產生共鳴。因此花蓮考古館常設展無論在展示內容以及設計風格上,皆選擇較為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

  一樓常設展廳的展示內容主要分為三個單元,敘事的鋪陳方式從展場一開始便拋出幾個普遍對於考古的疑惑,以及一些考古學上至今仍在努力尋求解答的大哉問,引發觀眾的好奇心繼續向前探索。第一個單元「偵探考古的世界」從問題出發,帶出研究者用什麼樣的方式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且介紹花蓮考古學發展的歷程;第二個單元「透視史前的花蓮」便從特色遺址及主題出發,介紹史前花蓮的樣貌;第三個單元「從古至今的啟示」,則期望透過對於過去的認識,連結與反思現在與未來人類的創造與發展,並且以文化資產的保護做為結尾。二樓則是開放式庫房以及特展的空間。以下簡單導覽各單元的內容。

偵探考古的世界

  進入展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研究者的書房,中間為一張大書桌、周圍有幾張老照片、一塊黑板,以及一些書櫃。黑板與書櫃上出現一些問題,以及關於問題的圖文敘述,例如「何謂考古遺址?何謂考古學文化」、「史前文化跟我們有什麼關係?」、「花蓮首次發掘,也是最多研究的遺址是哪一個?」等等,有些問題是民眾普遍的疑惑,算是詢問率最高的前幾名,有些則是在考古發展上較為特殊的事件,希望可以透過拋出問題的方式增加觀眾的印象,而在後續的展示中也會慢慢揭曉答案。

  有些問題則是考古學研究上重要的討論,像是「玉為何消失?」、「玻璃珠從哪裡來?」等議題,目前並沒有百分之百的答案,因此展示中便透過多媒體互動的手法,在學者的書桌投影書寫的筆記本與資料,讓觀眾在操作的過程中被帶領著像偵探般一步步探尋答案,而得以一窺研究者們針對議題的思考角度與研究過程。

展場一隅,研究者的書房。

從研究者的書桌可一窺問題的思考過程。

  順帶一提的是,筆者相當喜愛擺設在書櫃旁的沙漏,其沙漏的一端是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八仙洞遺址生活復原的模型,另一端則是現代建築。將沙漏轉向其中一端便會逐漸被沙覆蓋住,而另一端則將被塵土揭開,露出原本的樣貌。兩端的變化如同地層堆積以及考古發掘一樣,無論是三萬年前的遺址或是我們現在腳踩著的土地,經過時光的更迭,終究會埋沒於塵土之中,多年之後再細細被發掘揭露出來。

  經過研究者的書房向右邊前進,則進入「挖─地下的秘密」,這個部分說明考古學主要獲取材料的方法──發掘工作是如何進行的,包含如何發現遺址、發掘的工具與裝備、田野調查的流程以及如何整理出土物件,並且透過互動多媒體搭配仿製復原的考古探坑,讓觀眾體驗在田野現場進行遺留與現象測繪的樂趣。

發掘工具與裝備。

測繪遊戲體驗。

  另一側則是在牆面打開了花蓮一頁考古史,將臺灣與花蓮重要的考古研究史以學者訪談影片、相關文字與照片彙集成一道歷史牆。臺灣考古研究的開端,普遍定位於日治時期開始,1896年日本教師粟野傳之丞在臺北芝山岩拾獲了石器,自此發現臺灣史前時期的存在。而日治時期的調查研究工作一部分是為了當時統治者的治理需要,針對所謂的「番地」進行人類學調查工作,也因此發現並記錄了許多東部的遺址。


打開花蓮一頁考古史。

  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設立,正式考古發掘工作就此展開,此即為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前身。而臺灣首次正式的考古發掘,便是1929年在花蓮花岡山遺址進行的發掘研究工作。戰後則由中央研究院與臺灣大學持續在此進行調查研究,而後本館研究同仁們也參與了花蓮地區的遺址研究。隨著發掘與研究計畫的增加,目前仍持續不斷深化對史前時代的認識,下期內容便是憑藉著百年來研究的積累,而得以勾勒描繪出史前花蓮的樣貌(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