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映─話說「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文‧圖/宋昱潔
時節來到7月,南科考古館推出今年度第二檔特展「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這次特展是以考古發掘出土的人骨遺骸與墓葬為主題,以生、老、病、死等生命故事為展示主軸,並搭配由真人演出的史前生活復原影像,讓大家可以從另一種角度來認識並感受數千年前史前先民的生命軌跡。
「我們活過」特展展場入口。 |
人骨與墓葬在傳統漢人社會中是帶有禁忌的話題,但在考古學家與體質人類學者眼中,人骨不僅僅是先人身軀的一部份,也是個人生命的紀錄,承載了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的痕跡。
為了打破因人骨禁忌而產生的陰鬱聯想,並兼顧出土古物的保存維護,本次採用兩種有別於過去特展展示的做法。一是展場內不展示真實墓葬人骨,而改以精緻的教學用骨骼模型和3D掃描技術複製的史前人骨模型作為可互動觸摸的展品。二是透過南科館與影像藝術團隊耳邊風工作室的合作,將各類研究資料所推測與復原的史前先民樣貌與生活情境,化為一幅幅由真人實景演出的照片圖幅,呈現出兩千多年前生活於南科地區的某位女性與她的親人之間的人生故事。藉由展示單元主題的串聯,讓史前生活影像畫面與考古出土資料呈現「生」「逝」相映的意象。
「我們活過」特展展場一隅。 |
展板上陳設的教學用骨骼模型和3D掃描技術複製的史前人骨模型。 |
2013年,在南科園區三寶埤遺址第四次的考古發掘過程中,一具編號為I12B2的完整人骨在發掘工作人員的努力下重見天日。透過對她所出土的文化層和遺物的分析,考古學家得知她是來自距今兩千多前的大湖文化烏山頭時期。本次特展便是以這位女性以及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引,開啟大家對史前人樣貌與生活的想像。
特展展場主要分為6大展區,分別為「生而為人」、「成長的歷程」、「家與族」、「傷與病」、「與逝者告別」,以及「生之歌」短片劇場。在「生而為人」展區,可以看見人類這個物種在經過數百萬年演化所發展出來的生理特殊性與族群多樣性;在「成長的歷程」展區,則是向大家介紹作為身體支架的骨骼,也記錄著我們的年齡與性別等基本資訊;而「傷與病」的展區可看見人生中無可避免的病痛與外傷,以及可能因此產生的醫療照護與互助行為;「家與族」和「與逝者告別」兩大展區,則從考古發掘出土的墓葬資料分別呈現出先民生活中的聚落空間、儀式習俗、生計活動、美學觀念、工藝技術與喪葬文化、社會地位等面向。
在展場動線的末尾是本次特展另一個嘗試「生之歌:臺灣史前大湖文化先民的故事─虛擬紀實短片」。這支短片和前面展示單元的史前生活復原圖像是同步拍攝完成的作品,短片本身不僅有考古學家的專業知識作為基礎,影像藝術團隊耳邊風工作室更費時兩個月,以木頭、茅草、竹片等材料打造出逼真的史前家屋,而演員的服裝造型、演出道具也都是由拍片團隊與協力人員親手製作而成。藉由考古學與影像藝術的跨界合作,我們將兩千多年前大湖文化烏山頭時期的先民生活,化為具體的故事呈現在大家面前。完整版短片共13分鐘,可在視聽劇場中坐下來細細欣賞。
「生之歌」短片劇場入口。 |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已於7月3日於南科考古館2樓特展廳開幕。大家可以由以下連結前往線上導覽平台欣賞展場展示內容,以及「生之歌」短片的15秒預告,也可以接著觀賞出動了館長與三位策展人來介紹特展內容的開幕影片。由於國內疫情因應措施的緣故,南科館尚未開放自由入場,而是自7月13日起採預約制,每日開放3時段讓大家入館參觀。如果想來展場一探墓葬與人骨的奧秘,請務必先上網預約,以免白跑一趟喔。
參考連結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MR360線上導覽
「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開展影片
南科考古館-防疫期間預約參觀申請
展名:「我們活過:考古人骨遺骸暨墓葬展」
時間:110年7月3日至110年12月12日止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室 同步線上展出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