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課堂走入博物館的日常世界
文‧圖/謝瑀茵
2020年夏天,一個人從臺北來到臺南。很多人問我,既不是臺南人、也不是在臺南讀書,為什麼會來到南科考古館實習呢?選擇來南科考古館實習,其實充滿了各種挑戰,無論是尋找短期住宿的地方、交通問題或是適應外地生活等等。
然而在經過兩個月實習生活後,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選擇來到南科考古館實習是非常值得的!很幸運的,在南科度過一個美好而充實的暑假,實際接觸了博物館的文物典藏管理、保存、維護作業,讓我從課堂進入了博物館的日常世界。
在密室中製作無酸紙盒。 |
典藏管理
在南科館這兩個月,接觸到非常豐富的實習內容,包含典藏管理、文物整飭、特展支援、文物搬遷等工作。實際進入博物館參與典藏工作後,會發現典藏管理工作的日常是樸實而瑣碎的。典藏工作雖然不如展覽工作般容易受到眾人熱烈關注的目光,但卻是默默在幕後支持博物館運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份。曾有學者說:「典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則是博物館的靈魂。」藏品是博物館一切功能運作的基礎,研究、展示、教育活動等博物館的核心都是建立在藏品之上。
典藏管理的工作包含每週定期巡檢庫房、文物歸庫。第一次巡檢庫房,特別是那一間保存南科考古出土兩千多具遺骨的庫房時,心情有著難以言說的複雜,其實並不會恐懼,但卻又有些忐忑、緊張,同時不斷提醒自己要帶著一顆尊敬先人的心。我們實習生兩人一組,依循著庫房平面圖的標記,尋找每一個角落的溫溼度計和蟲盒,紀錄狀況。
紀錄庫房中蟲盒狀況。 |
最讓我震撼的是指導員輕描淡寫一句:「我平常都是自己一個人來巡檢庫房。」乍聽之下十分理所當然,但仔細深入一想,如果換作是我呢?自己一個人在大到彷彿看不到盡頭的庫房,在兩千多位先人陪伴下,到每個角落紀錄溫溼度變化,安靜地只聽得到自己的腳步聲……然而,這就是在博物館從事典藏工作再平常不過的日常啊。除了巡檢庫房之外,實習中還接觸了其他典藏工作包含了將上一檔特展撤下的藏品歸庫、登記藏品櫃位號等,在考古館實習的每一天所遇到再日常不過的小事件,都讓我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究竟適合從事博物館領域哪一項專業工作呢?
文物整飭
在實習期間,幾乎每個下午都會進入「密室」進行文物保存工作,包含製作A級文物的無酸保存紙盒。無酸紙盒彷彿是每件「文物的家」,依照每件文物器型的不同為它們量身打造槽模,確保文物在面對地震和搖晃時不受傷害。
在實習一開始,連最外層的無酸紙盒都做得不好,製作時常發生蓋子不是太鬆或是太緊的情形,不過到實習後期已熟能生巧,可以快速做出鬆緊適宜的無酸紙盒。兩個月間一共進行了石斧、石箭簇、陶缽、銅錢等文物保存工作,除了學習到針對文物不同材質採取了不同保護方式之外,更有機會實際接觸到平常擺在展櫃之中的物件,特別是各朝代的古錢幣,讓我們都震撼不已,最早的還有宣和年間的銅錢呢!
各式銅錢有著槽模保護也便於提取。 |
文物搬遷
在這次實習中,很特別的是參與了文物搬遷工作。當時適逢南科考古館剛開館不久,因此很幸運可以參與到將考古發掘後暫時放置在工作站的出土文物搬遷至館內庫房典藏的過程,也從中瞭解一座博物館在新成立時,可能面對的種種情況。
南科考古出土物總共有八百多萬餘件文物,要將文物搬進博物館庫房只是第一步。入館後還有檢視登錄、分級、保存、維護,甚至是數位化等文物典藏流程,文物典藏工程之浩大、耗時之長遠,可見一斑。譬如整飭一具人骨出土,粗估需要近一個半月時間,而南科出土了將近兩千五百具先人遺骨,會整飭到何年何月呢?每天面對著文物,為它們製作「安全的家」,在職業生涯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典藏管理是一項極需耐心亦要沉得著氣的工作,不只是一份養家糊口工作,更是一份文化資產保存志業。
從展廳中看密室工作情形。 |
過去在課堂中習慣從理論角度觀看與分析博物館的研究、典藏、展示、教育推廣等各項核心功能,然而等到真的走進了博物館內部,看見的卻又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我看見了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取捨,也看見了館員們為文物、為觀眾、為理想奉獻。
在最後的最後,感謝在實習的生活中遇見的每一個人,謝謝細心指導我們的俊男老師與指導員嘉蓉姐,嘉蓉姐每天都很費心的幫我們安排實習工作,讓我們可以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盡可能接觸到典藏的各種工作。
也謝謝密室的大哥、琴琴姐,從零開始一步步耐心指導我們如何製作「保存文物的家」;也謝謝博物館每一位哥哥、姊姊、警衛大哥,以及從臺灣各地來到南科考古館一起實習的夥伴們。
南科考古館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每一天都很開心充實,只可惜實習的時光太短暫,需要學習的東西仍然很多。同時也謝謝南科考古館給予我這次實習機會,因著這份寶貴的實習經驗,讓我順利找到了一份典藏相關的工讀,繼續在典藏領域深入鑽研,累積實務經驗。
(本文作者為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2020年南科考古館實習生)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