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丹尼索瓦人

博物館頻道

  歡迎請浸──談牽手平埔特展之「展」「演」動能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遺址路上的改變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尊重多元.展望未來:2021卑南遺址公園定向闖關挑戰

  一年一度卑南遺址公園定向闖關挑戰活動在4月25日熱鬧登場,這次有約90位選手參賽,今年比賽區域首次擴大至國定卑南遺址範圍,為找尋地圖中的定位點,參賽選手們不論大人小孩都一起奮力地在草地、樹林與遺址間穿梭奔跑,為爭取最好的成績。

  卑南遺址公園自2018年起開始舉辦「定向闖關挑戰」活動,已經連續舉辦4屆,每年都吸引許多喜愛戶外運動的民眾熱情參與。為呼應2021年國際文化資產日與世界地球日的主題,今年活動主題為「尊重多元˙展望未來」,參賽者透過QR Code掃描問答以及必到點的闖關體驗活動,享受與學習這場結合自然與文化的定向體驗。

文‧圖/卑南遺址公園

史前館走讀故事「Action」~

  世界閱讀日110年度「走讀臺灣」史前館走讀系列活動「這些地方‧這些人這些事」也出發囉,今年度到崁頂部落認識「我們苧在這藜的生活」,這裡的人從去年開始進行一場又一場自己的部落故事自己說的活動。
  而與崁頂合作走讀這一開始的故事又是如何進行呢。
  109年史前館響應文化部世界閱讀日「走讀臺灣」推出「閱在地閱有趣」,其中一場「走!跟著布農獵人打獵趣」辦在109年7月18、19日兩天。還記得首次與部落族人行前說明這項走讀活動工作,由部落族人帶民眾及視障團體透過走讀活動來到當地,更加認識崁頂部落的布農族文化時,聽到「什麼!視障團體怎麼服務啊」「怎麼說故事,我又不會……」沒錯,這是一開始部落的聲音,史前館的團隊聽到你們的心聲了。於是團隊共同討論一起策劃屬於在地客製化的培訓工作坊。我們主要以109年執行MLA計畫崁頂故事館老屋導覽與本館出版的點字數位有聲書《獵人的考驗─布農族的口傳故事》這兩個主題,進行一系列導覽及視障輔助培訓講座課程,於活動當日均由崁頂部落族人擔任導覽訴說崁頂自己的故事。
  培訓工作坊中最令人感動的往往就是部落族人中願意一起成長的人,從博物館到部落,實踐從素人培訓轉換成開起當地部落大門對外展現,過程中是多少人心力累積的成果,執行規劃「走讀臺灣」一系列培訓工作坊與點滴,都是促成記錄,有機會將自己土地上的小故事、小旅行介紹給大家認識的機會。
  短時間內要如何從素人學習挑戰自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anu胡騰翔。去年國小剛畢業的他,透過各項培訓課程讓他了解自己部落即將展開一場有趣的工作,而導覽工作就由自己開始。回想去年的他羞澀告訴我:「很緊張,很快就說完了,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我也以自身經驗鼓舞他:「你做了很棒的學習,站在一群人面前你已突破自己,每次累積經驗才是最重要的。」看著他開心點頭示意,內心卻也跟著他喜悅,因有一顆故事種子在他心裡發芽。
  而今年再次看到anu,他更努力挑戰不一樣的任務。還現場獨自吉他伴奏與大家齊唱呢。得到現場無數稱讚時,大家才知道他練習彈奏的時間短,且說故事演說也幾場經驗台風已如此穩定,看來他今年更茁壯成長。
  沒錯,由我們專業導覽員解說得再動人,不如由在地部落族人親口說自己的故事,回想當年史前館專業外語導覽企劃員透過課程,鼓勵部落族人加入培訓,希望藉此培訓在地族人加強導覽技巧,一起參與培訓課程的成員,因為看見他們今年更努力認真的第一步,透過每場「走讀臺灣」在陪伴過程中,我找回了工作的溫度,也同時在合作夥伴身上發展出一次又一次的故事累積。
  下一站走讀活動在部落當地又會發展出什麼故事呢,也邀請各位繼續期待喔!

文‧圖/張雅惠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42期 2021.5.1
 

  丹尼索瓦人?是甚麼人?四月份法國研究員提出一篇分析太平洋地區的人種歷史,刊登在科學雜誌「自然」(Nature)。裡面提到,在新石器時代擴張時期之前,臺灣原住民可能是太平洋地區人類的東亞祖先,當時人類身上丹尼索瓦人基因帶來的突變有助於強化免疫功能及適應島上新環境。這篇文章帶你認識更多有關丹尼索瓦人在西伯利亞及甘肅的相關研究。 

  南科考古館推出的「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關注的主題是族人本身如何解度與闡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文化表現,因此除了展覽之外,演出、論壇對話也是表述自己的方式。新媒體的互動與藝術家的作品,也帶領觀眾將心比心感受族人面對的當代處境與議題。一場特展如何從多方面牽動參與者及觀者之間的互動,藝術的型態不可或缺。

  實習期間一定會有許多發現甚至是衝擊,可能來自不習慣工作場域的屬性與所要面對的事物,也可能來自還不知道如何在日常點滴瑣事的累積與意外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從一開始想離開實習單位,到最後發現自己原來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有所收穫與成長,這是實習開始與結束的轉向與領會。最後會發現,原來各種經驗都在讓自己練習成為更能誠實感受的人。

 
 

丹尼索瓦人

文/林秀嫚


丹尼索瓦人面部想像圖,繪者為 Maayan Harel

  在晚近的人類演化史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人屬(Homo),包括分布在歐洲與中東的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ensis)、印尼的佛羅倫斯人(Homo florensis)與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人(Homo denisova)。其中,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又稱為H. altaiensisH. sapiens denisova。遺傳學證據顯示,丹尼索瓦人與尼安德塔人、現代人皆有通婚,其中,美拉尼西亞人(Melanesians)與澳洲原住民保有約6%的丹尼索瓦人基因,而東亞人、美國印第安人與波里尼西亞人(Polynesians)則保有較低的丹尼索瓦人基因(Meyer et al. 2012, Prüfer et al, 2014, Racimo et al. 2015, Reich et al. 2010, Reich et al. 2011, Skoglund and Jakobsson 2011)。

  就出土年代而言,最早的丹尼索瓦人乃是1980年於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Baishiya Karst Cave)發現的一個下顎骨(又稱夏河下顎或Xiahe mandible)。但是,正式的丹尼索瓦人命名則是發生於2010年,當時一截青少女的手指(丹尼索瓦人3號)於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穴(Denisova Save)被發現,該標本經粒腺體DNA(mitochondrial DNA)的檢測,最後判定為「丹尼索瓦人」。令人爭議的是尼安德塔人也同時生活於該洞穴中,所以關於洞穴中出土化石的人種歸屬與兩個人屬間的互動關係一直備受爭議。

詳全▲TOP

 
 

歡迎請浸──談牽手平埔特展之「展」「演」動能

文/林慧仙‧圖/林慧仙、賴冠源、陳冠彰、陳俊男


賴冠源導演VR作品「喚說其語 Ep.1潛入西拉雅」作品照(賴冠源提供)

  史前館南科考古館於2021年初推出「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本特展之策展理念,乃以凸顯平埔族群當代現況及文化復振成果為展示目標,過去幾期電子報中已陸續分篇介紹特展相關內容如〈牽手平埔──東部地區大武壠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祭儀復振與服飾重製〉、〈解讀「牽手平埔」特展田野中的幾個文化現象〈「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中的祖靈信仰〉、〈移居東臺灣的「平埔族群」回應轉型正義:「牽手平埔展」說了甚麼?〉等等,本文則試圖就展覽中幾項具創作概念或表演動能之項目策畫及理念,進一步探討在展演動能以及與觀眾對話之可能性。

同感西拉雅語復振現狀—VR互動作品「喚說其語 Ep.1 潛入西拉雅」

  隨著科技發展,大量新媒體藝術如VR、AR等展示手法,近年來更為頻繁應用在博物館展示中。VR(Virtual Reality)中文意為「虛擬實境」,最重要的展示特色包含沉浸性、互動性及想像性等三大面向。VR能帶領觀者透過360度全景視野進入虛擬空間,彷彿身歷其境,更能同感展示議題內涵。

詳全文▲TOP

 

 

2020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遺址路上的改變

文‧圖/李岳峰


做著家庭代工的工作讓人懷疑人生

不在心中首選的實習單位

  老實說剛開始我想都沒想過,會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實習,原因有兩點:一是沒有薪水,二是對於博物館沒有特別的興趣。老實說沒有薪水這點才是我最在意的,因為以前聽過兩屆學長姊的實習成果分享會,我都在想,為甚麼會有人願意無償在某個地方做白工。有人說因為很涼,也有人對於有錢沒錢並不是很在意,所以當時就決定絕對不要去沒有支付薪水的地方實習。

  不過,當自己已經來到準備尋找實習單位的時間點,聽完實習大概的流程及說明之後,我並不是很積極尋找實習機會,因為系上有幾間合作的公司企業可以申請,一塊大餅就擺在面前等著我們去瓜分,而當時我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覺得我一定會分到一塊。所以正當部分同學已經開始積極在求職網站上尋找實習缺額瘋狂打電話詢問時,我並沒有感到一絲絲緊張,心想反正到時候填系上提供的缺額就好了。雖說如此,我還是去應徵一間台中的私人公司,過了一個多禮拜,收到的回覆是他們公司的實習必須要一年或至少半年,我這申請兩個月實習的當然被打趴在地上。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有兩個唷!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館藏解壓縮:典藏、採集、轉譯及多元應用
    活動時間:2020/12/22(二)~2021/4/25(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 拿麼厲害,在部落!
    活動時間:2020/9/21(一) ~ 2021/9/19(六)週二至週六 11:30-17:00
    地點:
    ◆ Mena'u i Kasavakan 看見建和
    建和部落鹿寮(臺東市建和里建和二街71 巷30 號隔壁)
    十人以上預約參觀請洽Alikay 潘晨綱0925-011-748
    ◆ Venaquan 在小米裡得更新
    拉勞蘭小米工坊(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 鄰21 號)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1/12/31(二)延展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台東縣成功鎮民富路43號)
  • 歌,住著誰的青春:唱出太魯閣族的時代歌謠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日休館)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教育推廣 

  • 史前館空間共感藝術實驗駐村計畫系列三之二『馬武窟溪-東河遺址群』主題畫作開放預約導覽
    活動時間:2021/3/3~2021/6/30(每週三、六)10:00-16:00採預約制‧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109年藝術家跟著考古學家一起到了小馬洞穴遺址、東河北與東河南遺址踏查,黃亦中藝術家在109年11月的駐村完成了兩幅創作。
    在一片深深淺淺的藍色之間,藝術家將他對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史前遺址的空間感受,一筆筆的描摹下來。溫柔的月光灑在靜謐的馬武窟溪口.我們在這裡懷想曾經生活於此的史前人群,南島語族的祖先。詳情查詢│預約洽詢│(089)381166#399、592
  • 110年度史前館環境教育課程服務
    活動時間:2021/1/1(五)~2021/12/31(五)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康樂本館自109年起進行展示更新工程,現階段休館中,將環境教育課程經由專業的設計及轉化成外展課程,將博物館帶到學校內。課程涵蓋:
    ◆家在哪裡 ◆搭乘時光機 -史前辦桌「器」 ◆小小考古學家 -「海」是很愛你 ◆小小人類學家 -你「視」原鄉島

    卑南遺址公園結合史前遺址現址、戶外自然空間以及展示廳,發展出多套環境教育課程等著你來探索,課程涵蓋:
    ◆穿越時空話卑南 ◆食事變!變!變! ◆尋找國家寶藏 ◆新角度看世界

    詳情查詢│預約洽詢│ (089)381166#561 孫先生(本館環境教育推動小組)(089)233466#210 張小姐(公園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南科考古館

  •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
    活動時間:2021/1/29(五)~2021/5/30(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卑南遺址公園 

  • 走進遺址‧畫從前
    活動時間:2021/5/16(日)9:00-12:00‧卑南遺址公園
    畫家│楊文棟
    神秘的石柱要如何搬動?以前的人住在怎樣的房子裡?藉由實景寫生連結古今,運用五感觀察將遺址上的自然生態、人造建物描繪紙上,創作獨具特色的作品。想像力就是你的創造力,跟著畫家老師繪出美麗的遺址公園。完成作品的小朋友有機會獲得限量紀念品喔!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50元 |網上報名|活動洽詢| (089)233466#211謝小姐
  • 環境教育外展課程【開放申請】
    活動時間:2020/11/1(日)~12/31(四)
    「在旅行時意外受困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館的我,遇見了一個名為瓦利的小男孩幽靈,他希望我幫助他找到幾個出土文物,那些文物蘊含著他與族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帶他回到一個叫『海境部落』的地方,但那些出土文物似乎都被研究人員鎖在保險箱內了,該怎麼辦才好呢?」卑南遺址公園限定《風暴之子》實境解謎活動,等你來破解!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元(附解謎包,另購門票,破關後可獲得特製紀念品)
    活動對象│親子、一般民眾 報名方式│現場報名即可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0年05、06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