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不一樣的收穫祭─台東縣金峰鄉正興社區2004年收穫祭
 
平埔族頭巾
漢人與平埔族的接觸─土牛民番地界碑
 
 
 
 
史前館電子報第44期 2004.10.01 
   

 

記一次不一樣的收穫祭
-台東縣金峰鄉正興社區2004年收穫祭  
圖‧文/張至善

  今年的8月20日,台東縣金峰鄉正興社區舉辦了2004年收穫祭。金峰鄉正興社區是一個由排灣族、魯凱族共同組成的原住民社區,社區主要家族多由比魯社與包盛社遷徙而來;比魯社的傳統部落名為viljauljaul,viljau是一種樹的名稱-咬人狗,在當地有許多咬人狗樹分布,因此有了viljauljaul之稱。另一個部落包盛社,位於北大武山下,為太麻里溪最上游處,它的傳統部落名為pa'umeli,meli是腥味的意思,意謂此地野生動物、魚類多有腥味。比魯社、包盛社的居民分別於民國44年、43年遷移至正興村,另有部分居民遷徙至台東市新園里。

  此次收穫祭於比魯社現任頭目宋賢一先生家中舉行,由於過去常有田野調查接觸,因此邀請筆者前往進行攝影紀錄。這段期間我參加了不少部落的收穫祭,大多數的情形是有如舉辦運動會一般,如各部落代表進場、升旗、鳴炮、致詞等流程,個人觀察的幾次多有政治人物到場關切參與,也多附上贊助禮金,只是每每進行中的節目頻頻被打斷,多會讓贊助者上台致詞一番,這種活動節奏令人印象深刻。伴隨著部落收穫祭的進行也常有各種的競賽項目,例如兒童角力、抓豬比賽、抓雞比賽、射矛、頂上功夫、綁木材、互推竹竿、負重接力、大隊接力等,活動像是場運動會,但是族人努力凝聚團結力、維護傳統文化的企圖心相當旺盛,這也是多數豐年祭傳遞出來的氛圍與力量。


介紹部落成員─被點到的人就會很驕傲的站出來和大家揮手致意。

  我從早上開始錄影、攝影紀錄收穫祭的整個流程,從家戶內敬神祭天(palisi)開始,頭目家族、部落成員與親友以連杯共飲小米酒,一起祝禱歌唱,連移居至新園社區的家族成員也共同參與。接著移至戶外場地,大家圍成圈圈,一面齊聲合唱傳統古調,一面緩步跳舞。接著下一段是請耆老與老頭目宋林美妹講述比魯社的歷史,他們在這之前已經憑著記憶,親手畫出部落的地圖,把每一戶每一戶的位置、家名,建築、學校、耕作地、田園、道路的相關位置畫出來,部落全體成員每人都拿到一張,大家都低頭專注尋找地圖上自己的名字和家園。接著老頭目一一介紹部落成員,每一個被點到的莫不欣喜若狂,很驕傲的站出來和大家揮手致意,那份認同感和欣喜的歸屬感充分顯現在臉上。接著是由最後一屆的比魯國小畢業生合唱校歌,做為此一階段的結束。


40年前的比魯村全景

  這是一次很不一樣的收穫祭,我感受到一股凝聚力在這群朋友之中。想起過去帶著電腦與投影機,和頭目耆老們進行部落地圖田野訪談時的景況,他們在講述自己家園時的激動和感傷;也想起和族人一起製作部落的立體模型時,一面切割著珍珠板的gina(註一)笑著說:「semashang(註二)我正在割自己的山!」。很高興今天看到這樣的轉化和轉變,老頭目用自己的方法來傳遞、記述自己的家園,每一個部落成員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歸屬,畢竟由族人自己來述說土地的故事和詮釋對土地的情感,遠比別人的描述更有力量!


註一 gina 排灣族語:媽媽、阿姨之意。
註二 semashang 音"司馬相"筆者的排灣族名字。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約聘助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