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原住民文化論壇
  記一次不一樣的收穫祭
-台東縣金峰鄉正興社區2004年收穫祭
藏品放大鏡
  平埔族頭巾
原住民文化論壇
  漢人與平埔族的接觸─土牛民番地界碑
搶鮮報
   
  編輯語
 

原住民文化與博物館的關係是相當多元的。本期電子報的三篇文章,正好展現了三種不同的型態。

博物館關心原住民文化的永續發展,前往社區與原住民互動,持續了解原住民文化的脈動與未來發展。

對於已經消逝的文化傳統,博物館透過文物典藏與展示,讓現在的人們及後世子孫得以一窺先人生活的點滴。

另一方面,博物館進行文獻考察與特定文物複製﹙碑文﹚,來重現原住民與漢人接觸過程的關鍵時刻。

 

 
  史前館之美
 

 
本館典藏文物
排灣族 雙面木像
屏東來義古樓
  博物館花絮
 
 

「與下一個千年的約會~看建築說故事」,帶領大家走入後山難得一見,閩南與日式風格融合的三合院,親自見證過往一段精釆的移民開發史。



  史前館首頁 訂閱電子報 給編輯的話
史前館電子報第44期 2004.10.01 
 

記一次不一樣的收穫祭
-台東縣金峰鄉正興社區2004年收穫祭
 文/張至善


介紹部落成員─被點到的人就會很驕傲的站出來和大家揮手致意。

  今年的8月20日,台東縣金峰鄉正興社區舉辦了2004年收穫祭。金峰鄉正興社區是一個由排灣族、魯凱族共同組成的原住民社區,社區主要家族多由比魯社與包盛社遷徙而來;比魯社的傳統部落名為viljauljaul,viljau是一種樹的名稱-咬人狗,在當地有許多咬人狗樹分布,因此有了viljauljaul之稱。另一個部落包盛社,位於北大武山下,為太麻里溪最上游處,它的傳統部落名為pa'umeli,meli是腥味的意思,意謂此地野生動物、魚類多有腥味。比魯社、包盛社的居民分別於民國44年、43年遷移至正興村,另有部分居民遷徙至台東市新園里。

詳全文
▲TOP

 

 

平埔族頭巾 文/方鈞瑋


本館典藏平埔族頭巾

  平埔諸族的男女皆使用頭巾。自乾隆23年起,因清朝政府開始推行開始推行規劃熟番仿漢俗薙髮留辮的政策(溫吉編譯,1957:88),男子逐漸放棄以頭巾纏頭的風俗,但女子仍維持纏頭的風俗。根據依能嘉矩1896年在淡北附近北投社與毛少翁社的調查,仍見婦女「把頭髮從前額分梳,在後腦束成兩撮挽在頭上,用黑布包纏起來」(楊南郡譯,1996:80)。

詳全文  ▲TOP

 
 

漢人與平埔族的接觸
─土牛民番地界碑
 文/徐雨村

十七世紀開始,原住在中國東南沿海、以稻米為主食的漢人開始進入臺灣開墾,為了取得耕作所需土地,與平埔族展開接觸。由於漢人與平埔族的土地轉讓衍生許多糾紛,而且平埔族的土地流失嚴重,清朝官方曾經樹立石碑與堆置土牛,禁止漢人跨越政府設置的族群界線。

詳全文 ▲TOP

 
 
  1. 史前館各項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詳活動內容】
  2. 嘉武溪體驗溯溪之樂,認識石頭之奇,親身體驗台東鮮為人知的自然地質景觀,探尋溪流的神秘、撫觸奇珍異寶般的石頭。10/02(六)08:00~17:00,。089-233466
  3. 大自然彩妝師來一趟卑南文化公園,就能近距離,一窺原生植物的奧妙。10/9(六)14:00~17:00,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089-233466。
  4. 史前館山之廣場南島樂舞SHOW演出時間為每週六、日上午10:00及下午3:00。免費自由入場觀賞。
  5. 史前館玻璃屋餐廳「下午茶音樂會」,於每週六、日下午1:00 為來館遊客營造一個悠閒且充滿曼妙音樂的感性時光。
  6. 好消息與您分享!史前館「回憶父親的歌」繪本,榮獲92年政府出版服務評獎─優良政府出版品圖書類,為92年度花東地區唯一獲獎的政府單位。史前館特將繪本以動畫方式呈現於網站中,讓瀏覽者可同時聽到、看到三位音樂家的故事。動畫網址為http://www.nmp.gov.tw/father_song/index.htm
  7. 時時刻刻為您服務,24小時不打烊。電子化政府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臧振華│主編:徐雨村│助理編輯:林娜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