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卑南人骨整飭記事

遺址二三事

  從花蓮縣崇德考古遺址談遺址保存與居住權的進退兩難

遺址二三事

  淺談臺灣岩石分布與史前石器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31期 2020.11.15

從花蓮縣崇德考古遺址談遺址保存與居住權的進退兩難

文‧圖/姚書宇

臺灣第一個發現黃金製品的考古遺址

  崇德遺址位於花蓮縣立霧溪出海口,這一帶早期是傳說中著名的產金地,十七世紀初期無論是荷蘭人或西班牙人,都心心念念地想要尋找那傳說中的黃金河「哆羅滿」。到了日治時期,總督府殖產局推展砂金礦業的調查與開採,在立霧溪河口開採砂金時,也同時發現地底下埋藏著更早期的陶罐、金製品,以及人骨遺留,當時的研究者才開始注意這個區域的史前遺留(劉益昌 2008)。

崇德遺址範圍(劉益昌等 2004)。

  近年來崇德遺址的研究成果顯示,大約在距今1500-900年前左右的鐵器時代,生活在此地的居民具有冶鐵技術,而且從他們使用的陶器種類來看,很可能與北部十三行文化、東部靜浦文化有一定的互動關係(劉益昌 2008)。目前出土金製品的遺址包含位於新北市的十三行遺址、宜蘭縣的漢本遺址與利澤簡遺址、臺東縣的八桑安遺址與舊香蘭遺址,在物質遺留上也有部分相似性。這顯示早在大航海時代之前,史前臺灣人群便已展開一波尋金歷險。

尋找失落的線索-考古工作者的視角

  2019年春天,筆者在臺大擔任計畫專員時,曾負責執行崇德遺址其中一處地點的搶救發掘計畫。當時由於地主想在自家空地興建住宅,但因為位於列冊遺址範圍內,故需經過調查試掘進行評估工作。而試掘調查的過程中便於興建住宅的基地範圍內出土一座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的墓葬,後續便委託我們進行該基地的搶救發掘工作。

  接到這個計畫時,內心既期待又緊張,雖然已有發掘十餘處遺址的經驗,但東部地區因為地質環境的關係,史前人骨往往不易保存下來,因此還沒有在發掘現場處理墓葬的經驗。另一方面,這可是文獻紀錄中可能發掘到金製品的遺址呢。


基地範圍空照與現象說明圖。

  不過這次發掘工作並沒有出土金製品,反而在表層出土了大量的一元硬幣。這個狀況實在令人困惑,難道這戶人家這麼會掉錢嗎?帶著這個疑惑請教了地主,結果意外地發現原來這是太魯閣族的祭祀習俗:「如果家中發生不好的事或不順,想要去除厄運,就會將一元硬幣埋入土中,並且插上香菸、撒上米酒,讓惡靈退散。」因此一元硬幣其實是人群與靈溝通的媒介。


測繪工作照

  而該基地的發掘,並不見明顯文化層或建築結構,但出土了共計7座史前墓葬,人骨保存狀況不佳,僅部分殘留零星脆弱肢骨、牙齒等。墓葬為用扁平石板、石塊在壙穴邊緣直立、水平堆砌而成,部分伴隨完整陶罐陪葬,數量17個不等,葬姿呈側身屈肢葬,有重複埋葬的現象。

開發與保存,當地人的視角

  崇德遺址的發現與研究,對於鐵器時代人群的移動路徑與區域交流互動關係留下了重要的線索。但對部分當地居民來說,考古遺址可能像是原罪一般,對他們在土地的運用上埋下了重重限制,因此在發掘工作進行的同時,也有一些居民來表達不諒解的聲音。

  這些聲音包括了例如:「那是因為你們不懂我們太魯閣族的文化,所以才會有這麼狹隘的解釋」、「我們原住民才不在乎這些東西,我們只在乎開發,還有能不能蓋房子」、「為什麼要為了這些東西害我們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蓋房子?」、「這些東西怎麼可能有一千年?我不相信!」

  由於該區域大部分土地都位於列冊遺址的範圍,因此如果要開發、蓋房子,根據文資法相關規定都要先經過調查評估之後,才有可能通過建照,或是變更設計,甚至是搶救發掘。部分居民不瞭解埋藏在土地下方的文化資產意義,也認為和自身族群文化疏離,因而難以對考古遺址產生認同感,尤其是在生活上因此受限時,更容易產生排斥與反彈。



砌石墓葬。

當地主管機關的努力

  崇德部落族人因為擔心列冊遺址影響蓋房子的限制,曾向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原轉會)表達訴求。原轉會委員經過暸解後,認為應向族人解釋清楚:第一,花蓮縣文化局是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在做保護文化資產的工作;第二,花蓮縣文化局要向族人承諾進行考古遺址的發掘並不會對族人及下一代的生活產生影響,也不會因此無法蓋房子,要保障他們的居住權與土地正義;第三,萬一對族人造成影響,政府會有補償措施。同時尤道委員期盼未來能有一個公共空間做文化展示,培訓部落青年,配合觀光導覽,深化當地的文化紋理(尹意智、姚書宇 2020)。

  目前當地主管機關花蓮縣文化局已制定「花蓮縣指定考古遺址公告範圍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補償金發給自治條例」,針對考古遺址公告範圍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因土地利用行為受限制,予以補償,並且辦理居民座談會,提供說明與溝通的管道。

  2020年8月15日至10月17日,花蓮縣文化局偕同秀林鄉公所在太魯閣文創園區舉辦「『看見』連結時空的壹圓硬幣—崇德考古遺址特展」,與一般考古展覽常以史前文物為主體不同,該次特展從現代人熟悉的壹元硬幣切入,連結可能逐漸被遺忘的文化習俗,進而介紹從考古工作發現這片大家習以為常的土地上不甚熟悉的故事。



「『看見』連結時空的壹圓硬幣—崇德考古遺址特展」展場照。

展場還原出土墓葬與陪葬陶罐

陪葬陶罐

史前與當代

  考古學關注的議題聚焦於史前人群與土地的故事,並致力於研究、保存埋藏地底的文化資產。當考古遺址遇上當代人群的開發、居住需求,如何取得平衡,並且在保護考古遺址土地下史前人群的同時,也應保護生活在遺址土地上的人,這一直是我們不斷要努力的目標與挑戰。

參考資料
劉益昌主持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報告: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2008   《立霧溪流域人文發展之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執行研究。

尹意智、姚書宇
2020   〈花蓮縣秀林鄉崇德遺址2019年考古研究成果簡報〉,《第三屆台灣考古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未出版)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曾於2019年於臺灣大學擔任計畫專員,負責崇德遺址發掘工作現場)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