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從豐年祭服飾淺談花蓮港口阿美認同

博物館頻道

  扎根土地與身體實踐的知識與文化─臺灣原住民小米文化交流論壇活動紀實

博物館頻道

  重現卑南族家屋:三個卑南族部落一起蓋家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24期 2020.8.1

重現卑南族家屋:三個卑南族部落一起蓋家屋!

文‧圖/鄭丞志

  卑南族因居住環境關係,日治時期日本學者常將之歸屬為排灣族,因此在早期有關卑南族建築的記述不及他族來得多,使後學者難窺全貌。在爬梳少數日本學者當初的民族誌後,試著從中理出卑南族傳統建築風貌與居住空間文化。

  日本人中最早記錄卑南族住居的是鳥居龍藏,他於西元1896-1898年間至臺東進行三次調查。鳥居的第三次調查簡略提及卑南族的住屋:「卑南蕃的住屋和排灣蕃、太麻里蕃的住屋有些不同,牆壁和柱子都是竹子,以茅草修草屋頂,而這些茅屋頂與其他蕃社的情形相同」。佐山融吉於西元1912年間調查所撰寫的〈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阿眉族南勢蕃、馬蘭社、卑南族卑南社〉的「卑南族卑南社」章節,亦特別闢出「住居」一章記述。

《蕃族調查報告書》中卑南族卑南社住屋外觀。
(圖片出處:關華山、林佳雯(2008,9)。《卑南族傳統居住文化之重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日人鳥居龍藏調查時所拍攝卑南族住屋。
(圖片出處:宋文薰等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譯(1994)。《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 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卑南族社會文化意義的「家」,包括下列三個層面:人(也就是家的成員)、家屋和種籽(biniapiyar,特指小米)。三者之間獨立,卻又彼此關連。家的獨立性具體呈現在家屋的構造,卻因為持有共同的小米種籽而結合為一個親屬群體,而人即為其間的連結。而卑南語中以 ruma這個字為語根的用語,至少有sarumaenan(「一家人」)、nirumaenan(「親戚」)與karumaan(「本家、祖靈屋、祭祀小屋」)。為維持卑南族家屋完整性,本次在史前館遺址公園的傳統建物修繕,以家屋、祖靈屋、小米靈屋三棟建築展示為主要目標。

  保存傳統語言、技藝、歌謠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卑南遺址公園在11年前,以在地植物文化及園區林材為基礎,與卑南族下賓朗(pinaski)部落耆老以傳統的建材及造屋工藝技術,建造了卑南族傳統家屋。歲月更迭下,自然建材自然已逐漸毀壞,在需要大幅修繕之際卻也同時面臨耆老逐漸凋零、技藝如何保存傳承的課題。

  11年後卑南族傳統家屋修繕,是結合三個部落、兩個世代的交流合作,過程中邀請了普悠瑪部落祭司團協助家屋修繕儀式、下賓朗部落耆老現場指導傳統建築的工藝技術、並由利嘉部落工班執行修繕工作。自2019年12月底開始進行歷經5個多月的努力,史前館除了與部落合力以此空間作為文化傳承培力的互動場域,並與文史團隊協力將家屋的修復、材料採集製作、各階段祭儀過程等系統化整理記錄,希冀透過這次的修復經歷,能保存並延續家屋脈絡文化所累積的自然智慧以及建立家屋過程所隱含的信念。

  修繕過程中遵循部落對於建築興修之傳統儀式,與普悠瑪部落祭師團長老諮詢會議,與祭師團長老、竹占師進行相關開工諮詢,祭師團長老建議於原址整建卑南族傳統家屋,辦理潔淨與卸屋告知、開工、上樑及完工潔淨等儀式。


邀請普悠瑪部落祭師團長進行完工潔淨儀式

紀錄完工潔淨儀式檳榔及陶珠製作方式及其意義。
(圖片出處: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委託雨耕聯合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20) 。《卑南遺址公園卑南族傳統家屋展示修繕及週邊設施整修維護第三階段工作報告書》。)

  就「家」的角度來看家屋興修這件事,並非只是木材、竹子、黃藤及茅草等素材的組合,尤其是歷經歲月更迭,既有家屋在屋況評估下僅有主樑保存尚稱完好,因而必須進行大範圍修繕整建,因此卸屋、選址、取材處理、整地搭建的過程,就宛如時光倒帶般地將過去解構並重組。在這樣的過程中,也充分展現出族人對土地與自然生態的高度認識,並運用豐富的生態智慧與精細的工藝技術,發展出獨特的卑南族建築文化。


卸屋時測量紀錄各空間尺寸、材料及工法,並繪製詳細圖說。
圖片出處: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委託雨耕聯合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20) 。《卑南遺址公園卑南族傳統家屋展示修繕及週邊設施整修維護第三階段工作報告書》。

邀請下賓朗部落潘冬生長老擔任現場顧問,指導利嘉部落工班建築技術

過程中記錄黃藤把紮過程,整理後繪製細部圖說。
(圖片出處: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委託雨耕聯合設計顧問有限公司(2020) 。《卑南遺址公園卑南族傳統家屋展示修繕及週邊設施整修維護第三階段工作報告書》。)

  這座名為sapa'的家屋,是在2009年2月完工當時,由造屋總工程師耆老王天木先生所命名,sapa'是林投(植物)的意思,同時也意涵了這家屋能像有刺植物般捍衛守護著家庭。而家屋週邊的祖靈屋及小米靈屋,則讓獨立的家,經由部落團體(除草、小米耕作)以及傳統祭儀的進行,以祖靈信仰完整豐厚了家,也緊密融合了親族團體。

卑南族家屋室內床鋪使用竹片及黃藤綁紮

為維持卑南族家屋完整性,本次修繕以家屋、祖靈屋、小米靈屋三棟建築展示為主要目標。


卑南族部落耆老吟唱家屋落成古謠maresa'ur完工慶賀歌,祝福家屋落成一切順利)

  歷經5個多月的整修作業,在跨部落的合作努力下終於完工,於2020年6月13日上午於卑南遺址公園內,進行卑南族傳統家屋整修完工慶賀及落成啟用儀式。由卑南族下賓朗、普悠瑪與利嘉三個部落耆老與史前館王長華館長一同為重建完成的家屋舉行完工慶賀典禮,部落耆老也特別吟唱家屋落成古謠maresa'ur,祝福家屋落成一切順利。

  本次修繕過程中,深刻感受到具有傳統卑南族建築技術的耆老快速凋零,也因住屋建築被現代工法與材料所取代難有傳承的機會。透過卸屋及修繕時對卑南族家屋、祖靈屋及小米靈屋進行完整測量記錄,繪製成平面、立面、剖面及柱頭細部等圖面,輔以照片及影片紀錄詳實拍攝,將材料處理及建築工法盡可能保存,更期盼透過卑南族家屋展示,能吸引更多人學習傳統建築智慧。

參考資料

關華山、林佳雯
2008,9 《卑南族傳統居住文化之重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宋文薰等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譯
1994 《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 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李麗雲、林佳靜、陳文德、鄭漢文
2009 《卑南族的家與植物》。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委託雨耕聯合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2020 《卑南遺址公園卑南族傳統家屋展示修繕及週邊設施整修維護第三階段工作報告書》。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國定考古遺址巡查員,本次修繕計畫承辦人)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