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南科考古館開幕紀實:從不曾間斷的五千年談起

考古探索

  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上)

考古探索

  牙齒知多少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博物館到校教學活動列車,這次到達臺灣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考古遺址,正是熱門景點「八仙洞」,也是臺灣目前指定的9處國定遺址之一。本館參與三間國小、長濱國中及臺東縣文化處等單位辦理之「大家來俱~音樂分享會」,除了學生們的悠揚歌聲音樂之外,本館規劃AR互動繪本《山海臺灣》、《山海先民》及《巨石,你好!》等系列叢書,提供學童在文化、科學考古、繪本、數位媒體之間穿梭的多樣樂趣,大小朋友體驗精彩故事後,將豐富的故事記憶帶回家。

  本館持續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及接觸考古學尊重多元文化為出發點,帶領學生在遊戲與創作中思考與探索史前文化,並提供多項教學方案,歡迎學校機關踴躍申請。

文‧圖/呂亞竹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07期 2019.11.15
 

  南科園區遺址群從發掘到試營運、正式開館,希望用最當代的視野,讓人們親近跟了解這塊土地歷史的故事來展望未來。開幕當天,不管是展演、親子活動或是推廣品的設計,都蘊含了這樣的祝福與巧思。

  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在臺灣史前史上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得了的史前玉工廠。歷來發掘的成果,提供了甚麼樣重要的訊息呢?每一回在考古上的發現,都帶給我們更多有待了解的研究課題。

  考古迷人的地方之一,就在於如何從過去的證據,梳理出想傳遞給當代人們的訊息。研究史前人類的骨骼,從被拔掉的成人牙齒,可以告訴我們,過去這群人有著甚麼樣的風俗,可以傳遞給我們甚麼樣的訊息呢?

 
 

南科考古館開幕紀實:從不曾間斷的五千年談起

文‧圖提供/黃于琳


「南科標準時間」裝置藝術由南科館管理中心黃宏文主任提案、南臺科技大學技術支援之下合作完成

  在臺南科學園區的核心街廓,一座沉靜內斂的灰黑色建築隱身在櫛比鱗次的科技廠房中,許多在此地日以繼夜工作的外移人口,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腳下這片土地──每年有超過600億高科技產值的南科園區,埋藏著遠至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這些透過搶救挖掘而得以重現天日的文明瑰寶,最終匯集、入藏於這座神秘的建築,在各界引頸期盼之下,終於在2019年10月19日盛大開幕,讓我們得以窺探、想像千年以前這片土地曾有的光景。

感謝、祝福與期盼

  一座博物館自籌建到竣工,再從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功能的齊備,到敞開大門對外開放,是多少人心力累積的成果。南科考古館的開幕儀式除了邀請在過程中鼎力支持的各方貴賓共襄盛舉,更募集了20年來參與遺址挖掘工作的南科考古隊員「回娘家」,代表館方最深摯的感謝。

詳全▲TOP

 
 

花蓮縣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上)

文‧圖提供/李坤修


平林遺址出土圓盤形玉核廢料

一、前言

  位在花蓮壽豐溪畔的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素有史前玉工廠之稱,是臺灣相當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這遺址自日本時代發現以來,學界就不斷進行調查研究,但遺址的文化屬性及文化發展階段一直是個爭論的議題。2004年史前館在這塊遺址上進行一次小規模的考古試掘,意外發現屬於鐵器時代的遺留以及花東縱谷巨石文化遺物,對這遺址長年未決的文化議題提供了重要的詮釋線索。

二、發掘動機與目的

  1990年中,史前館籌備處剛成立不久,筆者跟隨連照美教授拜訪正在研究中國古玉加工技術的地質系教授錢憲和,討論有關卑南遺址出土玉器的材質及加工問題。筆者當時攜帶幾件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採集的玉廢料,以及使用手持式立體顯微鏡拍攝的玉核廢料照片做為討論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的資料(註1)。

詳全文▲TOP

 

 

牙齒知多少

文/林秀嫚‧圖/陳金震、陳美慧


烏山頭出土人骨天生缺牙 (門齒少一顆)

  小時候換牙時,長輩會說:「上面的牙齒往床下丟,下面的牙齒往屋頂丟。」當時的我聽了,其實還是搞不清楚,常常會弄錯。後來又聽說這個習俗的目的在於讓小孩的牙齒長得又直又漂亮,才會比較清楚記得牙齒及應該丟的方向。類似的故事可見於各地,但因風俗民情不同而有差異,如美國的牙仙子、埃及小朋友將牙齒丟向太陽等等。

  牙齒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它存在於多數脊椎動物的口中,而哺乳類的牙齒更可以區分為門齒、犬齒、前臼齒與臼齒,因四類牙齒的大小和形狀各不同,又稱為異齒型;其中,食蟻獸和鯨豚是兩個不具異型齒特徵的胎生哺乳動物群。人與其他哺乳類動物主要差別則在於牙齒的數目與形狀。以人與新世界猴的牙齒為例,成人有28-32 顆牙,而新世界猴有36 顆牙。在形態上,人與獼猴類似而與象科的脊齒型、牛與鹿的月齒型、豬的丘齒型、犬與貓的裂齒型等不同。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還原正名—臺灣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主題特展
    時間:2019/11/29(五)~2020/2/2(日)
    地點:本館館史室
  • 過史前:臺灣原住民生活編器工藝特展
    時間:2019/4/17( 三) ~ 2020/1/5(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光雕投影
    時間:逢開館日10:10、13:30、15:1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3/31(二)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講座:

  • ICOM Kyoto 2019X百花齊放眼撩亂
    活動時間:2019/12/11(三)14:00-16: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主講│林芳誠、方鈞瑋、黃郁倫、劉世龍、林頌恩(館方研究人員)
    三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首次於日本舉行,地點在京都。為迎接4000位國內外參加者,日本博物館界與地方都積極籌備。本次大會的討論、舉辦與周邊效應為博物館與社群帶來了甚麼樣重要的訊息,史前館五位研究人員每人以20張影像快速緊湊分享五個子題,帶來精采撩亂的所見所思。 詳情查詢
  • 療癒博物館:故宮文化平權巡迴講座
    活動時間:2019/12/18(三)14:00-16:00
    地點:本館2058會議室
    主講│許純瑋(行動藝術治療師)、游旻寧(國立故宮博物院教展處)
    故宮文物經過千年時間長河,就像人的生命不停變化流動,偶爾那些失望、失落、失常、失控的情緒可能會困擾著我們,當危機發生時瞬間掉入精神失序的黑洞。講座將由故宮的社工師和藝術治療師,聊聊將在2020年5月與精神障礙朋友合作的《#有精神-故宮與失序人生試驗場》特展,以博物館如何作為精障去污名化的倡議平台。詳情查詢

  》卑南遺址公園 

  • 第九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巡迴
    活動時間:2019/11/16、11/23(六)14:00-16: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詳情查詢
    卑南遺址公園將於108 年9-11 月辦理第九屆野望影展,將藉由最新、最優質的生態紀錄片,把「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多樣性」介紹給台東的觀眾朋友。為進一步了解影片所傳達的意念,每場影片同時規劃了活動與講座。
    11/16(六)14:00-16:30
    片名│海洋秘辛:漁撈黑數
    講師│何宣慶( 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教授 )
    11/23(六)14:00-16:30
    片名│生命的法則
    講師│魏國彥 (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
  • Queering the Museum: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巡
    活動時間:2019/12/6~2019/12/18(三、五)19:00-21: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宥宥親子餐廳
    卑南遺址公園第2度與女性影展合作,這次鎖定酷兒、轉型正義、移民經驗、東南亞與大洋洲區域的主題,精選5部參展作品邀請至臺東放映。搭配映後座談,希望延續去年引發觀眾對分類與認同、主流與非主流、壓迫與權益的省思外,也增加記憶、遷徙、世界南島的討論。 詳情查詢
    12/6(五)19:00-21:30
    浪漫喜劇麥擱騙  Elizabeth SANKEY|2019|英國|78分鐘
    12/11(三)19:00-21:30
    東加豔陽下 Hinaleimoana WONG-KALU, Dean HAMER & Joe WILSON|2018|東加、美國|72分鐘
    12/13(五)19:00-21:30
    沉默正義 Almudena CARRACEDO & Robert BAHAR|2018|西班牙、法國、加拿大、美國|96分鐘
    12/18(三)19:00-21:30
    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林羿綺|2018|台灣|15分鐘
    漂流廚房  陳惠萍|2019|台灣|81分鐘
  • 風箏奇緣:那年,我們乘著風在遺址上遨翔
    活動時間:2019/12/14(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草原
    奔跑吧!追吧!是否享受過放風箏帶來的愉悅感,也許你曾在卑南遺址公園放過風箏,但這次我們的風箏不只是風箏,而是有故事性又能是自己手作的風箏。想不想知道卑南遺址留下了什麼精彩的傳說呢? 我們將透過故事敘述以身體經驗的方式,來到傳說故事中代表性的地點,以觀察、感受、體會,將卑南遺址公園成為我們的小劇場。這年, 讓卑南遺址公園與你一起草原上說故事吧!
    活動限40 人,酌收材料費100 元(內含門票與活動費等)
    活動對象| 一般大眾、親子、教師
    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 (089)233466#210 潘小姐
  • 冬天暖陽。曬出台東藍
    活動時間:2019/12/21(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你知道太陽的光譜每一道都有不同的顏色嗎? 你知道太陽的光線每一道都有不同的味道嗎? 在冬日的暖陽下, 讓我們大手牽小手一起來體驗一場光線與沖印的好玩遊戲吧! 我們把藍曬廣場的藍曬圖搬家了, 從採集、介紹到沖洗, 讓我們玩出自已的藍曬明信片。
    活動費用│酌收活動費每人220元(成品: 六張明信片)
    報名對象│一般大眾、親子、教師
    報名方式│網上報名; 教師請逕上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聯絡洽詢│(089)233466#210 李小姐
  • 「練習,一起走一段」MLA 計畫成果特展
    活動時間:2019/10/5( 六) ~ 2020/3/1( 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博物館與在地知識,有什麼樣的可能?
    當代的博物館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想像,位居東部的史前館過去持續透過不同的層面持續與不同社群與地方鏈結。 2017 年到2019 年,史前館透過執行文化部委託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從展覽、工作坊與教育推廣作為途徑,與屏東、花蓮及臺東的夥伴以及地方文物館,透過三年的合作,陸續有崁頂百年展、歸途- 七腳川戰役110 周年特展以及戶口名簿工作坊等,本次展覽透過系統性地整理過程並進一步提出方法學,在共同實踐在地知識的道路上,逐步建構博物館與地方的網絡與夥伴關係。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11、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