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海上漂流紀行

考古探索

  館藏文物蓆印蓋:編織物在製陶上的運用

南島文化專欄

  黃貴潮,以文字重現阿美族口傳知識及生活風貌記憶的生命勇者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考古淨灘團前進小琉球參加淨灘榮獲「海灘貨幣」一枚

  本館與臺東縣環境教育中心今年度共同執行環保署「守護海洋.減塑行動:玩考古淨海灘」計畫,特別前進屏東小琉球。

  為了擴大減塑的行動,本計畫除了參與海岸線的認養,長期投入淨灘行動,並將減塑議題融入課程活動中,所有的課程、會議及大型活動,均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宣導自備環保杯及餐具等,將減塑落實於生活中。此次辦理增能培訓活動,特別組團至小琉球交流,以了解不同地區的海洋廢棄物來源及在地的解決方式,並與在地組織交流學習各種減塑的創意及行動。史前館團隊於本次參訪行程中,團員們全都自備環保餐具及環保杯,並全程使用於飲食及購物活動之中。

  此次行程,除了參訪活動與議題交流之外,史前館所率領的考古淨灘團隊也參與了由在地組織及海湧工作室所舉辦的淨灘活動,並於最後淨灘競賽中榮獲「海灘貨幣」一枚,除了一起為海洋盡一份心力之外,還能獲得由在地藝術家所創作的海灘貨幣,本次參訪團隊都認為是個難忘的淨灘體驗。「減塑」並不困難,需要從你我開始行動,本館也將減塑政策落實於館內各部門。面對民眾開始對環保議題的重視,無論是政府部門、學校單位、企業團體、家庭或是個人,都應該建立友善的減塑配套措施。

  提供環保餐具清洗站,配合減塑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讓減塑成為一個最新時尚的環保運動。

文‧圖/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04期 2019.10.1
 

  跨越黑潮這項牽動台日合作的航海實驗計畫,凡是有機會能參與其中都會感覺非常榮幸躬逢其盛。本館研究人員跟在戒護船上的一手心得,道出了這項壯舉的不易與珍貴。

  本館即將於10/31-11/1辦理國際南島研討會,將以「工藝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題,也將討論到「新石器時期繩紋陶」、「金屬器時代高溫工藝與陶器製作」,先來看帶有蓆印紋飾的陶容器介紹。

  藉這篇文章懷念我們已故的Faki黃貴潮,在今年四月離開他所熱愛的臺東。Faki一生投入及悠遊於阿美族文化的保存與推展,讓更多人認識臺灣原住民的心靈世界,也期盼身為後輩的我們接上去加油。

 
 

「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海上漂流紀行

文.圖/劉世龍


7月7日下午出航。

  組長:「你會不會暈船?」
我:「不會,大風大浪我都不曾身體不適。」

組長:「那黑潮計畫你要不要上船?」

我:「好啊。」

  五月某一天與同仁共進午餐之際,一段對話突然間開啟了我這段海上漂流的旅程。黑潮計畫對我來說,之前僅為從旁了解卻並無機會深入去探討,直到六月底開始,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海部陽介教授來臺後第一次接觸,便開始進入每天待命隨時出海的狀態。

  「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已經是第三年,前兩年分別使用不同材質所製船具進行實驗,藉此了解船體重量及吸水性等種種問題。因此,海部教授最後決定使用日本當地雪松,並以仿製史前人類的石斧砍鑿而成的船具來進行航海實驗。整個計畫進行都參考現今遺留的舊石器工具來復原三萬年前場景,整體船具與發現在大陸跨湖橋遺址及日本加曾利更遺址的單體獨木舟的概念相似,在日本完成並進行相關海上實驗後,於五月份海運至臺灣,並運抵臺東烏石鼻港展開實際海上訓練。

詳全▲TOP

 
 

館藏文物蓆印蓋:編織物在製陶上的運用

文.圖/吳意琳


  蓆印蓋這一類的文物,在台灣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以後的遺址皆見出土。因此,考古學家推測它們在史前社會應該有其製作與需求的對應關係,不是一個偶發性出現的文物。雖然整體來看,陶蓋的數量較少些,似乎並不是一個罐子配一個蓋子的數量對等狀態。關於史前陶蓋的形制,一般有覆盆蓋與仰盆蓋:新石器繩紋陶文化早期(4800-4300BP)可見覆盆蓋,如台北圓山遺址和台南南關里遺址。而仰盆蓋-平底帶蓆印似乎在新石器繩紋陶文化晚期 (3800BP) 才比較常見到,可能一直持續到3300BP或更晚,至少以東部地區的資料初步看來是如此。另一種仰盆蓋-圜底素面則可以延續到很晚,如台南烏山頭遺址多有出現,西部地區也多。

  與一般現代人常用的覆盆蓋相比之下大異其趣,蓆印蓋的特徵是仰式的凹狀盆蓋,它們第一眼看來像是反過來使用,帶有把的蓋子,一般稱之為盆蓋或仰盆蓋。在蓆印蓋的凹槽內側,通常有著橋拱狀的橫式把手,或者一根柱狀的豎形把手,把手的功能應該是用以提取蓋子之用。這類器物特殊的地方,是在蓋的底部外側可以觀察到編織狀的蓆印痕。說是“蓆”,因為印痕相當類似于部落住民常鋪在室內地面使用的編織蓆,肉眼觀察是垂直交錯的編織痕跡。當然,依目前所擁有的資料,似乎還並不能直接指涉到現代人常用的草蓆或竹蓆。

詳全文▲TOP

 

 

黃貴潮,以文字重現阿美族口傳知識及生活風貌記憶的生命勇者

文/王勁之.圖/黃貴潮


沈浸在音樂的世界

  阿美族耆老黃貴潮先生於今年(2019)四月病逝,他的一生投入文化保存與推動工作,長年筆耕不輟,致力以文字重現他記憶中的阿美族口傳知識。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曾於2016年提名推薦黃先生為行政院文化獎候選人,因著這樣的契機,筆者曾經為他整理了一些生平事蹟。在此將這些內容放上來,讓mama的好友們可以一起來懷念他。

  黃貴潮(1932.3.8~2019.4.7),阿美族名Lifok Dongi,為臺東縣成功鎮宜灣部落阿美族人。他精通阿美族語言、文化、音樂、儀式,所創作與紀錄的一切,皆深深鐫刻著原住民族文化的色彩,對臺灣文學、人類學及阿美族音樂及文化的貢獻良多。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光雕投影
    時間:逢開館日10:10、13:30、15:1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編織築夢月桃情:第七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臺東區高中職原住民教育成果展
    時間:2019/5/31(五) ~ 2019/10/13(日)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研討會:

  • 【國際南島研討會】工藝技術與社會實踐
    活動時間:2019/10/31~11/3(四~日)9:00-17:00
    地點:本館

    10/31-11/1│學術會議
    議程:早期東亞社會、菲律賓海域金屬器時代、台灣島新石器繩紋陶、高溫工藝的傳入與探討、南島與當代藝術。

    11/2-11/3│陶器製作技術主題工作坊 
    場次A金屬器時代的菲律賓陶器、場次B新石器時代的台灣陶器。參與民眾可於現場觀摩學習以古法製陶。

    11/4-11/5 │古代製陶進階工坊
    參與民眾可於現場觀摩學習以古法製陶。(全日,具經驗者)

    相關訊息請參閱「2019International Austronesian Conference」臉書專頁

教育資源中心:

  • 自然的藝術創作
    活動時間:2019/10/20(日)14:00-17: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10/20 │果凍花
    在果凍內鑲入利用天然蔬果汁調配而成的顏色,製成栩栩如生的花朵,晶瑩剔透的3D 立體果凍花造型,就像是藝術品!材料費@250‧ 限20 人
    聯絡洽詢│ (089)381166 轉592、523|活動報名

  》卑南遺址公園 

  • 第九屆台灣野望國際自然影展巡迴
    活動時間:2019/10/19(六)14:00-16: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卑南遺址公園將於108 年9-11 月辦理第九屆野望影展,將藉由最新、最優質的生態紀錄片,把「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多樣性」介紹給台東的觀眾朋友。為進一步了解影片所傳達的意念,每場影片同時規劃了活動與講座。
    10/19(六)14:00-16:30
    片名│暴龍真相講師
    張鈞翔(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教組組長)
    詳情查詢
  • 土肉桂小黑蚊防蚊液
    活動時間:2019/10/26(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土肉桂屬樟科植物,本身具有蚊蟲不喜歡的特殊氣味,再加上香茅、茶樹等天然成份及精油,連小黑蚊也能預防,還有很多其他用處,歡迎一起來發掘。
    活動對象│一般大眾、教師│活動費用│每人200元
    網上報名│聯絡洽詢| (089)233466#210李小姐
  • 「練習,一起走一段」MLA 計畫成果特展
    活動時間:2019/10/5( 六) ~ 2020/3/1( 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博物館與在地知識,有什麼樣的可能?
    當代的博物館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想像,位居東部的史前館過去持續透過不同的層面持續與不同社群與地方鏈結。 2017 年到2019 年,史前館透過執行文化部委託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從展覽、工作坊與教育推廣作為途徑,與屏東、花蓮及臺東的夥伴以及地方文物館,透過三年的合作,陸續有崁頂百年展、歸途- 七腳川戰役110 周年特展以及戶口名簿工作坊等,本次展覽透過系統性地整理過程並進一步提出方法學,在共同實踐在地知識的道路上,逐步建構博物館與地方的網絡與夥伴關係。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9、10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