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為岩棺洗澡(上)─記2017年都蘭岩棺維護工作

南島文化專欄

  「穿越烽火、離散重生」-噶瑪蘭族加禮宛戰役暨撒奇萊雅族達固部灣戰役140週年紀念

國際頻道

  運用科技多媒體展示的山東博物館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401期 2019.8.15

「穿越烽火、離散重生」-噶瑪蘭族加禮宛戰役暨撒奇萊雅族達固部灣戰役140週年紀念

文‧圖/馬耀基朗

兩族至宜蘭烏石港進行祭祀。

兩族於宜蘭吳沙紀念館前合影。

兩族青年午餐意見交流。

兩族論壇完成後之青年與耆老合影。

兩族論壇部落工作者之成果報告。

部落巡禮至宜蘭加禮宛舊社進行祭祀。

撒奇萊雅族羅法思祭師團之祈福儀式。

噶瑪蘭族奇立板社與撒奇萊雅族女性。

  隨著清朝國家勢力於臺灣東部進行武力屯墾,侵占原住民原有之領域,西元1878年時,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與噶瑪蘭族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清國軍隊。清軍動員駐軍,並調遣外地軍隊鎮壓,最後擊潰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即歷史上之「加禮宛/達固部灣戰役」。

  之後,撒奇萊雅族與噶瑪蘭族被迫遷離原居地,漂泊失所,或融入或隱藏至阿美族內,直到戰後124年(西元2002年)與129年(西元2007年),噶瑪蘭族及撒奇萊雅族先後復名/正名成功,走向重生之路。戰後130年(西元2008年),兩族聯盟曾舉行「噶瑪蘭族加禮宛戰役與撒奇萊雅族達固部灣戰役130週年紀念」活動,以探討該戰役的歷史意義。

  2018年又逾十年推出140周年紀念活動,然兩族文化猶在主流社會裡寂寞,掙扎重生。該次紀念活動以近十年來,兩族正名/復名後的發展情形、兩族觀點意識的內容、奇萊平原與宜蘭平原舊社現況等,攸關兩族社會文化相關主題進行探討與關心,以呈現兩族之現況。

  該次紀念活動主要有紀念特展開幕暨戰地巡禮、學術研討會暨紀錄片展、兩族觀點論壇、撒奇萊雅族Palamal火神祭文化導覽、噶瑪蘭族蘭陽平原舊部落遺址巡禮,活動時間為2018年9月15日至10月13日。該次活動與130周年活動相較除規模擴大外,特別增加噶瑪蘭族蘭陽平原舊部落遺址巡禮與兩族觀點論壇,前者為兩族族人共同至宜蘭縣,針對耆老口傳、文獻紀錄上屬於噶瑪蘭族舊社之地進行參訪,並由留存在地的噶瑪蘭族人導覽解說部落的歷史文化;後者主要由兩族族人針對目前年輕族人的民族認同、兩族未來之民族發展發表與討論。

  自2011年撒奇萊雅族於火神祭時開始邀請噶瑪蘭族一同進行祭祖儀式之後,噶瑪蘭族也經常受邀參與撒奇萊雅族的活動。不過撒奇萊雅族對於噶瑪蘭族的認識,仍僅有花蓮加禮宛各社以及花東沿海噶瑪蘭族部落,例如新社、立德、大峰峰、樟原等,但是噶瑪蘭族如何在原居地宜蘭縣生活?目前在宜蘭縣的舊部落有哪些?這些仍遺留在當地且無原住民身分的噶瑪蘭族人,又是如何傳承部落的文化?這些問題對撒奇萊雅族都是陌生的,因此140周年紀念活動時藉由噶瑪蘭族蘭陽平原舊部落遺址巡禮,也讓撒奇萊雅族充分瞭解噶瑪蘭族的民族歷史。

  該次舊社巡禮的地點為流流社(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奇立板社(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村)、貓里霧罕社(宜蘭縣壯圍鄉東港村)以及烏石港,而漢人最早是藉由烏石港開始進入宜蘭屯墾。上述舊社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奇立板社,該社噶瑪蘭族人並不多,且無任何原住民身分,但是身為在地部落的宜蘭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子淦先生積極從事噶瑪蘭族的語言、歌舞與祭儀等文化的傳承發展,除平日不定時至花蓮向耆老學習噶瑪蘭族語,每年新社舉行豐年祭時,必定參與儀式,深入學習歌舞,並帶回宜蘭教導其他族人,目前正規畫將噶瑪蘭族的豐年祭移至奇立板社舉行。

  有關兩族觀點論壇,則設定「兩族祭儀與樂舞」、「專題演講:Bangas/苦楝花,談臺灣感恩日及漢原雙名論」、「我的成長與身分認同」、「回與不回部落的抉擇」、「部落現況與發展」、「復名/正名前、後,族群發展與部落生活的變化」、「紀錄片《蓋房子》放映」等子題,最後再進行綜合座談。

  「兩族祭儀與樂舞」主要由代表兩族的團體進行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的樂舞與歌曲演出;「專題演講:Bangas/苦楝花,談臺灣感恩日及漢原雙名論」則邀請知名癌症治療權威醫師兼歷史文學家的陳耀昌醫師進行演講;「我的成長與身分認同」場次,邀請在學的高中、大學、研究生之族人進行引言與討論;「回與不回部落的抉擇」是由正在找工作或工作尚未定調之年輕一輩族人,來表達與抒發心中的想法;「部落現況與發展」則由已在部落穩定居住和工作的中壯年族人,對目前部落發展現況進行發言;「復名/正名前、後,族群發展與部落生活的變化」則由曾經參與正名/復名的耆老,來向族人談談民族正名與復名前後對民族的影響。

  兩族觀點論壇為130週年紀念時未曾舉辦過的活動,設計此類論壇是希望兩族再透過發言與對話,更瞭解彼此。曾經在140年前相互結盟共同禦敵,之後如何活下去、如何進行民族發展,其情勢亦等同戰爭狀況。目前兩族具原住民族身分人數加總起來未達3000人,不論是在語言保存、經濟發展或文化傳遞等各面向,所面對的挑戰著實嚴苛,唯有共同合作,增加人數規模與力量,進行團體作戰,方有一點成功的可能性。而在這樣的座談中,更可以打破族與族的藩籬、年齡世代間的隔閡,讓耆老與青年進行對話,達到溝通目的,當取得一定的瞭解時,激發兩族共同擁有的危機感,能更積極進行後續工作。

(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副研究員)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