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藝術駐地創作、民族誌與人類學

博物館頻道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從相似之處詮釋鏈結

回想‧回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這一站起,未來變得更明確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博物館花絮
 

  農曆春節期間從全臺各地湧入臺東的人潮史前館也感受到啦!作為大家的博物館,本館期盼藉由各項活動讓前來遊玩的民眾對豐富多樣的臺灣史前與南島民族文化有所了解,今(108)年農曆春節初二及初三的「豬市如意在史前」結合本館各式與「ㄓㄨ」有關的DIY活動,如彩繪洞洞「豬」、薏米「珠」與軟陶陶「珠」手串飾,攤位上高掛的大紅春聯及色彩繽紛的DIY作品吸引不少民眾好奇駐足,人人有獎的摸彩機會更是讓大家躍躍欲試。三項DIY體驗中最獲民眾喜愛的非屬應景的彩繪洞洞豬不可了,現場民眾聚精會神發揮創意畫出專屬的洞洞豬,也在館員的介紹下對出土的史前文物動物造型陶偶有所認識,在喜氣洋洋的春節期間一起輕鬆認識史前館。

文‧圖/許慶霜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89期 2019.2.15
 

  歷經藝術創作與田野調查的交互洗禮,在不同於家鄉的地方咀嚼所接收到排山倒海的新刺激,最後在消化、選擇與辯證之後的疲累與狂喜中,產出想要分享給世人的觀點,這是在地知識牽動藝術創作計畫的迷人之處。不管是人類學者、考古學者、藝術家、策展人,我們都在相似與差異之間引發各種可能的連結。集結各地藝術家在南迴一帶的創作計畫、連結藝術家透過史前文化表達未來遺址觀點的駐村計畫,都有好多迷人的詮釋與敘事發生著呢。

  「從這一站起,未來變得更明確」,這是許多人在年少時期歷經不斷嘗試各種自我挑戰與能力開發所獲得的啟示。史前館各組室提供實習生親身體驗博物館各部門工作場域的歷練機會,我們一起在越學習、越領受、越成長當中,越發認識自己的潛能與心之所向。

 
 

藝術駐地創作、民族誌與人類學

文/黃郁倫‧圖/南方以南粉絲專頁


南島藝術論壇海報

  「藝術沒什麼太大功能哎。」聽台上講者Eva(林怡華)分享「南方以南」這個南迴藝術計劃的策展過程,她開玩笑如此自嘲。人類學家也很容易這般自貶身價,我想起《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裡的段落,明明自知沒什麼用處,還得樂觀地自我安慰——至少我們沒有帶來破壞:

  我在喀麥隆期間碰過不少這類專家,其中有人惡毒批評我為「非洲文化的寄生蟲」。他們是來分享知識、改善人民生活的。而我只是觀察,還可能因個人的興趣,鼓勵此間百姓迷信異教與落伍。有時在寂寥的失眠夜裡,我也如此質疑自己(一如我在英國時懷疑學術生活的價值一樣)。不過,談到解決危機,這些專家也沒啥成就。他們每解決一個問題,便製造出兩個問題……至於人類學家,不過是毫無害處的書呆子,這個行業的倫理之一便是盡量不直接干預觀察對象。---(巴利 2008:41)

  關於破壞這件事,好巧不巧Eva也提到了。身為策展人,「南方以南」對她而言與過往的策展經驗大不相同,反而更像是損壞控制(damage control)——降低對部落的破壞。我在心裡大笑,真的是形容得太貼切了。

詳全▲TOP

 
 

2018年史前館「未來遺址」藝術駐村後記:從相似之處詮釋鏈結

文‧圖/吳思嶔


吳思嶔作品

  經過這段駐村期程,在了解史前人類生存樣貌的同時,我也重新思考了當代人類存在的狀態。

  這次駐村成果發表,我以《We are stuck in the history》(我們被困在歷史中)這件作品,闡述了在博物館系統中「物」的處境,但這也是反映了在當下「人」的處境。就在駐村期間,發生了巴西博物館大火事件,據媒體報導,該館90%藏品全部燒毀,有的報導更以慣用的聳動標題如「燒毀人類記憶」等來描述。這件事情開始讓人反思,原來人類的歷史記憶,都外掛在博物館的典藏機制中,那麼當博物館燒毀後,那段記憶也就不存在了。

  當代人類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外於歷史的狀態(相較於原住民族的傳承方式),身體裡沒有歷史。而回到史前館也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即八仙洞遺址的博物館化。這些狀態都指向書寫在作品陶罐上的那些文字“We are stuck in the history”(我們被困在歷史中)。面對玻璃箱內的物件、歷史及記憶,綑綁住的不只是歷史,也涵蓋了人類對於歷史的想像及意識。

詳全文▲TOP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從這一站起,未來變得更明確

文‧圖/王惟之

  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個暑假,我選擇來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實習。此次實習雖然是應系上的要求,但同時讓我的人生有很大的突破與進步,也算是找到未來方向的導航塔。

  我選擇的組別為研究典藏組。先前在學校的課程,學習到考古學的基礎知識及其對於臺灣文化史的重要性,也透過研究博物館的典藏,認識博物館的定位與價值,了解典藏為博物館的核心。由此引發我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真實的博物館典藏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在將近兩個月當中,我還算蠻幸運的,接觸到許多不同性質的工作,有很多新鮮的嘗試。分別參與了典藏室、卑南遺址公園、考古工作室和圖書室的工作。第一週在典藏室製作了典藏標籤,了解標籤中應具有的基本資訊如標本編號、器物名稱、遺址代碼等等。更換剝落的典藏標籤,並將缺漏的部分補上,同時協助盤點,以確認標本沒有遺失。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水保防災起步走
    時間:2018/10/5(五) ~ 2019/3/3(日)
    地點:本館
    二樓迴廊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
    時間:2018/2/9( 五) ~ 2019/3/8( 五)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與祖先對唱:海端鄉布農族Pasibutbut特展
    時間:106年9月15日至108年2月28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教育資源中心:

  • 元宵節 DIY:打出自己的樹皮布燈籠
    活動時間:2019/2/16(六)14:30-16:3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構樹俗名為「鹿仔樹」,為 桑科植物,廣泛分佈在東亞 和中南半島,更是大洋洲南 島語族起源於台灣的重要佐 證。早期原住民將構樹皮泡 水、搥擣,編織成繩索、打 製成布。元宵節為台灣重要 傳統民俗節日,早年台灣各地在元宵節普遍有「迎鼓仔燈(燈籠)」的習俗。
    活動費用 | 酌收材料費 200 元
  • 聽繪本故事玩戳戳樂
    活動時間:2019/2/17(日)10:00-10:3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本中心寒假期間每日 9:00-17:00 開放(週一、除夕~初六休館)
    透過有趣的故事,可以涵融嚴密的思考,我們為孩子設計了精彩的故事與遊戲,全程參與聽故事活動,還可以當場玩戳戳樂遊戲!講者| 故事媽媽
    免費,每場限25 人,報名請洽(089)381166 轉523 或592。

  》卑南遺址公園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8年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