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仿學焦慮?認識原住民新興的學術活動

藏品放大鏡

  館藏選介:薩摩亞的ava木碗

國際頻道

  城市中的考古:走訪韓國首爾岩寺洞遺址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85期 2018.12.15

城市中的考古:走訪韓國首爾岩寺洞遺址

文‧圖/康芸甯

  自1996年起,韓國首爾江東區於每年10月份皆會舉辦「江東史前慶典」(Gangdong Prehistory Festival),期望能增進社會大眾對於首爾岩寺洞遺址(Seoul Amsadong Site)史前文化的理解,以及強化地方認同。慶典由各式各樣豐富有趣的活動與節目組成,不論各個年齡層或家族成員都能夠在寓教於樂的情境下快速融入並體驗文化。

  筆者有幸參加了2018年的「江東史前慶典」,暗自觀察覺得現場猶如規模更大的「新北考古生活節」,可能因為位於首都近郊的關係,一般民眾參與程度頗高。在熱鬧有趣的活動當中,不禁激起筆者對於想要理解岩寺洞遺址的熱切。本篇文章是透過蒐集岩寺洞遺址的資料,經筆者整理改寫而成,希冀帶領有興趣的讀者們一同對這個考古遺址一探究竟。

入場可見碩大的史前人類造型花燈歡迎嘉賓。 體驗製作陶罐裝飾品之活動攤位。

販賣「Amsadong Style」的服飾攤位。 遊客們學習運用材料搭建史前屋舍。

韓國首爾岩寺洞遺址簡介


岩寺洞遺址分布位置(修改自Google Maps)。

  位於韓國首爾的岩寺洞遺址是漢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房舍結構遺址,也是截至目前韓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岩寺洞遺址出土的遺構和遺物展現了史前時代的居住生活面貌,由於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韓國政府於1979年指定成為史蹟第267號。

  在岩寺洞遺址的地層中共發現三個文化層。最底層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由於在不同的發掘地點幾乎都曾發現此一文化層,故為岩寺洞遺址最主要的文化層。經過放射性碳樣檢定,其年代約為距今6400年前至3500年前,介於新石器時代初期至晚期階段,並於文化層中出土大量櫛紋陶器。在10,000年前的朝鮮半島,因環境變遷及海平面上升之故,大批史前人類自黃海低地遷徙至內陸區域定居,岩寺洞遺址即為年代最早的居住型遺址。

  堆積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之上的,分別是青銅器文化層及韓國百濟時代(或稱朝鮮三國時代)初期的文化層。青銅器文化層出土遺物包括無紋陶器、二重口緣陶器、紡錘車、青銅鏃等;百濟時代文化層則出土有繩蓆紋廣口長頸壺、合口甕棺墓及鐵斧等。目前雖然只針對整個岩寺洞遺址範圍中極小一部分進行發掘調查,但是從其規模看來,可以說是朝鮮半島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岩寺洞遺址的發掘及保存歷程

  1925年,當地爆發了乙丑年大洪水,造成陶器、石器等遺物暴露於地表,岩寺洞遺址首次被發現及報導露出。據傳,日本學者橫山將三郎及藤田亮策等人當時在漢江邊拾走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

  然而,自此之後並沒有進行遺址相關調查,直到1957年,慶熙大學首次對岩寺洞遺址進行了簡單的發掘;1967年,由大學聯合發掘小組進行了聯合發掘;1968年,首爾大學師範學院正式對岩寺洞遺址進行發掘。之後,國立中央博物館按年度制定發掘計畫後,於1971至1975年間進行四個年度的發掘調查,期間發現了許多豎穴遺構,並伴隨著為數龐大的陶器和石器。

  1983-1984年,將前述提及於1970年代發掘的幾個豎穴遺構進行保存與維護工作,以作為展示開放。而後,為了國家歷史紀念公園周邊公共設施的建造,分別於2004年及2014年進行了兩次搶救發掘。2016年,於公園南側的發掘工作中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及百濟時代的豎穴遺構;同時,此次發掘亦在家屋區域內出土1件年代測定為4000 B.C.的玉質墜飾,這為岩寺洞遺址的考古研究工作帶來新面向的開展。

岩寺洞遺址豎穴遺構。 岩寺洞遺址豎穴遺構及發掘探坑。

2016年進行的發掘調查工作。 岩寺洞遺址出土玉質墜飾。
以上4張照片引用自:Introduction of site and culture

岩寺洞遺址的出土遺物和結構

  藉由發掘工作,在岩寺洞遺址發現了約40座的房舍地基遺構,以及附屬的室外設施和石堆結構。從房舍地基遺構中可以看出,房屋是在沙地上挖坑以後從上方建造而成,屋內的空間範圍約為15-50m2,每間房屋是以4根基柱立於四個角落構成,最後再覆以屋頂,在地基中間有用石頭堆聚的灶台,房屋入口主要為朝南。在一棟房屋內可見多處柱洞,據推測這是因為在更換支撐房屋的主柱或者老舊柱子時,新生成的柱洞和原來舊有的柱洞混合在一起的原因。

岩寺洞遺址史前家屋復原(正面)。 家屋內部的生活情境復原。

  在室外空間,露天灶台、儲藏地窖及石堆結構都有加熱過的痕跡。尤其,在石堆結構下方發現了被火燒過的泥土、腐植質土和許多木炭,石堆之間還出土了數十件櫛紋陶器,由此推測,石堆結構的用途應是燒製陶器的露天窯場或是公共灶台。

  遺址出土的陶器大多具有圓錐尖底之外形,在胎土中摻合滑石或石棉製作而成,器表並施以幾何圖樣的櫛目紋飾,此為新石器時代朝鮮半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考古學認為,陶器風格變化可作為不同考古學文化的辨識標準,岩寺洞遺址的出土陶器亦可見一班,如新石器時代的櫛紋陶器,這些裝飾性的紋飾被施於器表整體;然百濟時代的櫛紋陶器卻僅施於口緣處,口部以下均呈素面。

  此外,遺址中也出土了不少的石斧、漁網墜等石器,出土的石器以打製石器為主,磨製石器則有石錛、石鑿、石矛、石鏃等,以及石碾、石磨棒、石鋤、石犁、石鐮等與食物資源獲取相關之工具。在生態遺留方面,還出土了少量的鳥骨以及碳化橡實,由於碳化橡實在發掘範圍中普遍出現,橡實被認為可能是史前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

岩寺洞遺址出土典型櫛紋陶器。 岩寺洞遺址出土大量石網墜。

出土碳化橡實及相關石磨工具。 戶外區域石堆結構及橡實儲藏等情形復原。

岩寺洞遺址展覽館及體驗村

  岩寺洞遺址的展覽館由第一展廳及第二展廳組成。展覽館不僅介紹了關於岩寺洞遺址的內容,透過展覽也使參觀者了解整個朝鮮半島的史前時代。

  第一展廳主要是將1975年進行第四次發掘的遺址區域進行加固及保護,並在其上建立展廳,作為開放性的現地遺址展示館,於1988年8月對外開放。展廳內有8個豎穴住居遺構及1個儲藏地窖遺構,沿著展廳邊緣有說明牌及複製遺物展示。

  第二展廳是由再現當時生活面貌的模型、多媒體放映室、資訊檢索站等設施組成,以幫助參觀者了解岩寺洞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及金屬器時代文化,於2000年時開放。此外,為了更進一步推動考古學教育推廣,展覽館也將1971-1974年的發掘區域重新填土後,於原址上打造出復原的史前家屋,更加吸引參觀者的目光。

  2010年10月開放了體驗村,分為常設、周末及特別體驗等營運模式,另外,也設置有體驗教室。

展覽館內介紹岩寺洞遺址出土的陶器特色。 以多變、趣味的展示手法呈現區域史前文化。

岩寺洞遺址的未來發展

  岩寺洞遺址作為韓國重要的聚落型考古遺址,相關研究及管理單位除了極力擴展研究產能,我們也看見其對於推動遺址保存及文化知識宣導的努力,目前,該遺址亦正積極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或許,這對於同樣屬於聚落型遺址且作為國定考古遺址的卑南遺址來說,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借鏡。

參考資料

2016 《Seoul Amsadong Site》。未出版。

首爾岩寺洞遺址官網:。2018年11月14日上線。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研究助理)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館長王長華│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