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卑南遺址公園樹林間的鳥精靈們
文/林佳靜、李建和‧圖/李建和
卑南遺址公園在2018年9月8日至11月17日,於周末期間播放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提供的20部精彩的自然生態紀錄影片。其中每個月園區都特別挑選1部影片搭配專題講座,不僅提供民眾對該影片的主題有更深入的探索外,也能連結園區的環境特色以提升影展內容的豐富性。
10月6日我們挑選了「翠鳥歸來」這部片,影片中細膩地記錄在荷蘭繁忙的運河邊,翠鳥一家的生態,透過拍攝團隊的鏡頭,我們得以窺探世界首見地底下從母鳥做巢、產卵到幼雛孵化的全彩紀錄,相信這絕對是自然生態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一部生態紀錄片。
卑南遺址公園內雖然沒有大面積的水域環境,但或許是因為有幾處水池,使得園區內亦偶而能巧遇翠鳥的蹤跡,那亮眼的藍色羽翼,很難不吸引人們的目光。另一種同為翠鳥科的赤翡翠,是稀有的過境鳥,近年來也幾乎每年都會造訪公園,紅色的身軀使其飛行時宛如在森林中穿梭的紅寶石,因此有著「會飛的紅寶石」之稱。
園區植栽以東部低海拔的原生植物為主,並以著重生態系經營的方式來營造,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這裡早已是樹林茂密吸引各種動物棲息的環境,其中當然也包含了各式多樣的鳥。平日走入園區最常聽見的便是烏頭翁、白環鸚嘴鵯等鵯科鳥類以及五色鳥等的叫聲,有時也會聽見一群樹鵲在枝頭上喧鬧的聲音。每當天氣晴朗時也能聽見遠方大冠鷲發出尖銳清晰的鳴叫聲,我常會被那聲聲的呼喚所吸引,並抬頭找尋牠在天空盤旋的身影。
入秋後,園區常是許多候鳥的過境之處,首先報到的是紅尾伯勞,牠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如有人靠近,尾巴就會不時地上下擺動並發出警戒的叫聲。隨後赤腹鷹與灰面鷲也陸續開始過境此地,園區背後就是檳榔四格山,這段時期的傍晚時刻,有時會在後山看到令人嘆為觀止的落鷹景象,疾速的自由落體總使人不禁替牠們捏一把冷汗。但我們的擔心似乎是多餘的,牠們敏銳的生理機制,總能平安落在適當的地方,隔日清晨,群鷹一同起飛,繼續勇敢地飛往牠們南遷的終點地。
卑南遺址公園常是在地鳥友們賞鳥拍攝的好去處,資深鳥友李建和大哥也是其中一位。他說公園內除了有低海拔常見的鳥種外,也因為自然生態良好能提供隱密的棲息環境,讓八色鳥、深山竹雞等珍貴稀有鳥種選擇在此處棲息,這都是臺東地區難得一見的鳥兒,如此可看出此地生態資源的特殊性。另外李大哥也說在園區較潮溼的樹林中常有黑枕藍鶲築巢,它們與蜘蛛共生,築巢時需要有苔蘚、地衣與蜘蛛網才能建構出細緻穩固的巢,因此只有在乾淨的自然環境中才會出現,可說是生態環境的指標性物種喔!李建和大哥有著豐富與細緻的鳥類觀察知識,加上他風趣的談話,因此成為我們10月6日邀請搭配「翠鳥歸來」影片播映講座的不二人選。當天李大哥將分享其多年來觀鳥以及和鳥朋友的相處心得,歡迎對鳥類生態有興趣的朋友,一同來認識與享受野鳥的世界。
野望影展資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研究助理)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