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移─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當代藝術交流特展策展感言

南島文化專欄

  復旦大學博物館蒐藏之臺灣原住民族標本文物調查紀要

博物館頻道

  Kids Awesome-臺灣首創唯一的兒童博物館(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博物館花絮
 

考古玩一夏

  暑假期間卑南遺址公園規劃了兩梯次的單日型營隊,以國小學童為主要參加對象,今年活動以玩具為主軸,科技飛速進步的現代,兒童的玩具也日新月異,我們請小朋友想像一下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他們有什麼玩具呢?是水槍、彈弓還是陀螺嗎?這些跟我們一樣是用買的還是自己做呢?再想像一下幾千年前住在卑南遺址上的小朋友平常又玩些什麼,能不能從出土的寶物找出一些蛛絲馬跡,來比較看看誰的玩具新奇又好玩。

  首先我們請鄰近卑南族部落青年教做竹水槍和藤球,這是他們長輩小時候的玩具,在早期沒有很多塑膠玩具的年代想要有玩具就會到野地尋找自然物自行加工而成,對於有錢就能買到玩具的現代小朋友來說自己動手做充滿新鮮感,當然做不好時也會感到挫折,尤其藤球是以黃藤皮纏繞而成,無法掌握其特性就容易失敗。做好後分成兩隊,在炎炎夏日中打了一場充滿歡笑的水戰。

  在認識展示廳陳列的文物時不單以口說為主,今年特別加入考古尋寶的部份,先讓小朋友利用尋寶APP在展示廳找到指定的寶物,再以解說的方式慢慢引導學員逐漸融入史前人的生活與文化。

  最後在大草原中以多樣的自然物讓每位小朋友想像,三千年前住在這裡的小孩是不是也用檳榔葉鞘玩人力車,是不是也找大片葉子盛水,在小隊輔的帶領下玩得盡興,相信在每位小朋友的心中也留下對卑南遺址深刻的印象。

文/李麗雲
圖/盧盈孜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76期 2018.8.1
 

  8月1日是臺灣官方訂的原住民族日,8月9日則是聯合國訂的世界原住民日。當然,節日的重點不是只在於一天的紀念,更重要的是持續促進族群主流化的概念就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才是真正達到對紀念意義的重視。

  史前館本館最近推出非常有意思的特展「流浪的種子」,運用館藏也結合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將種子與人類的移動與遷徙做了非常好的結合與開展。漫步在其中細細品味,可以感受到以植物種子與遷徙為創作主題跨越各領域的魅力。

  各館文物其來源有多種機緣,一批臺灣原住民族的藏品落腳上海復旦大學,源於在臺灣的日本人購藏後輾轉成為該校的博物館藏品。無論文物落腳何處,最重要的是未來如何攜手將文物背後的知識系統整理出來,助益原住民文化資產的保存流傳。

  暑假到了,想要帶孩子在涼爽的室內同樣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那就非奧森兒童博物館莫屬了。館方把極高的攀爬架跟滑索都搬到室內,大人也可以跟孩子同享溜滑索的樂趣。多把握當父母的有效保鮮期,是大人的願望也是孩子的幸福。

 
 

「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移─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當代藝術交流特展策展感言

文‧圖/張至善


史前館以「構樹」及「樹皮布」闡述人與植物的「移動與遷徙」

  「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移─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國際當代藝術交流計畫特展,本特展以「流浪的種子」為主題,在博物館與當代藝術兩種視角下以雙策展形式,探討區域間移動與遷徙的過程及其相互影響。透過來自國內外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與駐地行動,與博物館在人類學、自然史物件所呈現的觀點下相互激撞,引領民眾開啟哲學性思考,從新的角度發現文物及自然史的文化意涵,進而反思人類遷徙的歷程;也透過展覽探究藝術家又是如何看待歷史、並從自己所屬的社會與族群中發現新的內容及意義。

為什麼想辦這樣子(跨域合作)的特展?

  我個人是森林系畢業,來到博物館工作後,所接觸的工作內容,經常是跨學門的合作,不論是策展或是研究,我吸收到許多珍貴經驗,與不同能力面向與觀點的人合作與互動往往得到意想不到的豐富收穫。我認為能夠穿透人心打動人的方法有很多,以「知識」是一種,以對「美」的追求是一種,只要能穿透內心,造成感動與喜悅的方式都是很棒的方式。因此想嘗試與「當代藝術」合作來探討同一個命題「移動與遷徙」。看看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詳全▲TOP

 
 

復旦大學博物館蒐藏之臺灣原住民族標本文物調查紀要

文.圖/王勁之


申請檢視臺灣原住民飾品蒐藏

在中國的臺灣原住民族標本文物

  臺灣原住民族的社會文化深具特色,早期曾有許多工藝品及生活器具被收藏家攜出海外,中國也有一部份蒐藏品。為能掌握這些海外臺灣原住民標本文物現況,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規劃執行了兩次臺灣原住民標本文物於中國的概況調查計畫。第一次是2011年前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第二次則是2017年前往上海復旦大學。

  素聞上海復旦大學博物館典藏了數百件臺灣原住民族標本文物,該批文物歷經戰亂得以倖存,備受各方關注,因此在2017年歲末,本館兩位研究人員溫璧綾及王勁之聯繫前往上海進行實地考察。考察行程包括申請調閱復旦大學博物館的藏品,進行檢視館藏、紀錄及評估,進行蒐藏歷程訪談,並參觀考察復旦大學博物館展示及典藏空間,同參與博物館營運學者及文物修復人員經驗交流。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及大學博物館

  復旦大學位於中國上海市,創建於1905年,原名為復旦公學,孫中山先生曾擔任首任校董。1911年因辛亥革命及經費、校舍等因素,學校曾經一度停辦。至1917年,復旦公學改制為私立復旦大學,當時的校長前往南洋集資,在江灣地區購地及建設,成為現今的復旦大學校園基礎(今日的邯鄲校區)。江灣校舍於1920年開始建造至1922年落成,當時建蓋的教室名為簡公堂,為現在的復旦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址。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以下簡稱文博系)創辦於1984年,乃是中國歷史最悠久且影響最大的文博教學與科研高教機構之一。

詳全文▲TOP

 

 

Kids Awesome-臺灣首創唯一的兒童博物館(下)

文/圖‧劉少君


烤起麵包有模有樣,還不忘烤好了請父母品嚐

  上一期談到奧森兒童博物館精彩有趣的展示(Kids Awesome-台灣首創唯一的兒童博物館(上)),本期接著探討奧森兒童博物館如何將孩子無法體驗與學習的戶外設備,轉至室內安全的環境下操作,又如何將美國博物館的概念轉化為臺灣在地化的兒童博物館。

  KidsAwesome奧森兒童博物館創館的理念與目標有三個,第一是學習玩樂、玩樂學習,第二是鼓勵孩子挑戰自我,第三是親子共玩。館內所有常態展覽都是親子可以互動的展覽,可操作、可玩樂。館內展示鼓勵一些不敢在戶外活動的孩子勇於冒險、好好體驗,儘管看起來會有一點點風險與挑戰,但在服務人員的引導下,能在室內安全的環境與設備好好嘗試。底下就來介紹奧森兒童博物館與美國丹佛兒童博物館設計師Jonathan Goldstein團隊將戶外活動引進室內展示的體驗設備。

101大樓造型的攀登高峰

  設計團隊將戶外攀岩場搬到室內,設計成101大樓造型的攀登高峰,吸引不少國小階段的孩子。B1入口處工作人員先確定孩子是否已佩戴安全帽才可進入攀爬,身高上也有限制,因為這是小朋友專屬的展示設施。攀爬架貫穿三樓層,模擬臺北101大樓造型,孩子可以在攀爬架中享受登高的樂趣;因為每階攀爬有一個高度,每層鋼架間高135公分,對於小小孩來說有點吃力,所以現場常見大孩子抱著小小孩爬。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請至臉書「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

    

特展:

  • 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國際當代藝術交流計畫特展

    時間:2018/7/13( 六) ~ 2018/10/14( 日)
    地點:本館第三特展室
  • 原來在這裡:臺灣原住民族陶藝展
    時間:2018/5/29( 二) ~ 2018/9/2( 日)
    地點:本館二樓迴廊
  • 「圖紋.陶」-107 年第六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暨臺東縣高中職原住民青年聯合展演
    時間:2018/5/29( 二) ~ 2018/9/2( 日)
    地點:
    本館二樓迴廊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音樂的慰藉:臺灣原住民現代歌謠中的共享記憶特展
    時間:2018/2/9( 五) ~ 2019/3/8( 五)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7/12/1( 五) ~ 2018/12/31( 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與祖先對唱:海端鄉布農族Pasibutbut特展
    時間:106年9月15日至107年9月15日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Pasibutbut:海端鄉部落的聲音
    時間:106年9月21日至107年9月15日
    地點:海端鄉布農族文化館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史前館X當代藝術
Intersection: Prehistoric Cultures X Contemporary Art
交流座談 / Lectures

  • 10/13(六)14:00穿越千年的南島游移
    主講:林舜龍 / 參展藝術家
    張至善/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地點:本館第三特展室

駐地工作坊 / Workshops:

  • 8/04(六)14:00記憶拆解
    地點:本館紀念商品店(瑪法琉工作室)
    帶領藝術家:林介文 線是太魯閣族傳統編織文化最源頭的元素。將回收毛衣上的毛線拆解下來,再重新成為織布的材料。透
    過拆解的過成體會時間與編織間的微妙關係,藉以初步了解編織文化。
  • 8/05(日)14:00 編吃芋葉工作坊
    地點:本館玻璃屋
    帶領藝術家:陳科廷
    在一次芋的田野調查,來到距離臺灣不遠的菲律賓巴丹島,島上的伊巴丹人不只食用新鮮的芋頭葉,也會將芋頭葉曬乾,再搓揉纏繞成束,做為食物保存的方式,芋頭也因此可以被攜帶到更遠的地方。 本次工作坊將帶領大家使用原本芋田間廢棄的芋葉,先將半乾燥的芋葉搓揉成繩索,再加入其他可食的植物,編織成可以攜帶的食物花環。
    網上報名│ https://event.culture.tw/NMP

主題活動:

  • 跟著植物去旅行
    活動時間:8/25(六)9:30-17:00
    地點: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
    仲夏本館特別結合「流浪的種子」特展導覽,以探索植物為主軸規劃了為期一天的套裝行程!不僅有小野柳的海濱植物導覽及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市集走訪,更有卑南遺址公園的拓印樹葉手提袋DIY !這個夏天讓我們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一起發現沿途植物的內涵與奧妙吧!
    網上報名│ https://event.culture.tw/NMP
    活動洽詢│ (089)381166#766 張小姐、769 殷小姐、789 許小姐

教育資源中心:

  • 【種子廚房】流浪的種子~可可椰子
    活動時間:8/18(六)14:00
    地點:本館教育資源中心
  • 8/18(六)14:00-17:00 │自己的飯碗自己做~椰殼碗製作
    炎熱的夏天來顆清涼的椰子水真是舒心暢快!椰子厚實的果皮清除後,內部質地堅硬細密,經常被用來作成水壺、杓子以及飯碗。除了椰殼碗製作,現場還提供椰仁糖美食及刮椰仁體驗。 材料費| 酌收材料費200 元(含椰仁糖一份、椰殼碗製作教學)
    網上報名| https://event.culture.tw/NMP; 教師請上全國教師研習網報名 活動洽詢│ (089)233466#592、523

  》卑南遺址公園 

  • 《海洋奇緣》及映後座談
    活動時間:8/17(五)19:00-21:3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手寫的溫度人文空間
    16 歲的小女孩莫娜來自古老的航海家族,當小島環境遭到破壞並面臨生存危機,她必須去尋找關鍵人物──掌管海洋和風的半神人毛伊,並攜手展開冒險旅程。故事取材於太平洋島嶼玻里尼西亞文化流傳許久的毛伊半神人故事。
  • 考古玩一夏
    活動時間:8/10(五)9:00-17: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科技飛速進步的現代,兒童的玩具也日新月異,在你的想像中很久很久以前的小朋友他們有什麼玩具呢? 是水槍、彈弓還是陀螺嗎? 是用買的還是自己做呢? 再想像一下幾千年前住在卑南遺址上的小朋友平常又玩些什麼,能不能從出土的寶物找出一些蛛絲馬跡,來比較看看誰的玩具新奇又好玩。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500 元
  • 夏夜觀星〜英仙座流星雨
    活動時間:8/10(五)19:00-21: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靜謐幽暗的夜空,星星成了最亮眼的裝飾,夏夜也是觀測英仙座流星雨的時節,跟著老師瞭解觀測竅門,在家也能欣賞浪漫流星雨。 活動費用| 酌收材料費50 元
  • 史前家屋
    活動時間:即日起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
    卑南遺址公園推出全新的戶外展示「史前家屋」,由考古學與建築學者合作,以考古發掘資料為基礎,結合地形、氣候、房屋結構、地方材料、生活功能及邏輯等進行推理,以一比一尺寸打造史前卑南文化人的家屋,展現實驗考古與公眾考古的成果。 配合「史前家屋」戶外展示,推出應用程式「好家在卑南(Life@Peinan)」,歡迎下載!
  • 預約卑南文化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方案」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107年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文化公園DIY體驗活動方案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7年7、8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