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南島文化專欄
  回憶遷徙生根一百年─MLA史前館計畫系列,與崁頂(Kamcing)

國際頻道

  博物館的戰爭與記憶展示:日本遊就館與知覽特攻平和會館(下)

回想‧迴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考古學家見習生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368期 2018.4.1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考古學家見習生

文‧圖/胡家瑜

  群山環繞,風景秀麗,道路兩旁的田園,迎面而來的新鮮空氣,每天早上騎車到史前館都覺得幸福。懷抱著對考古學的憧憬,這個寒假我踏入歷史的殿堂,揭開臺灣千年前的面紗。

考古學工作室──文物出土後的初步歷程

  短暫一個月的實習,我先到考古學工作室學習考古初步的工作,最主要是整理和登記標本。地表採集或挖掘出的標本,經清洗後到了我們手中,能看到不同於展示櫃中亮麗的樣子,未經修復、破碎帶砂土的樸實模樣,是很有趣的地方。其中大致能分為石器和玉器兩類,石器較為單純,分類器形後測量裝袋,袋子要編號,寫上遺址名稱、重量、挖掘區域、層位、日期等,最後登記時還要寫上形制、製作方式、長寬高、顏色質地等;陶片則是要分紋飾、部位,同樣裝袋登記。


登記石器。 裝袋排序。


揀選陶片紋飾。

陶片分類、秤重登記。

  其實初來乍到時,剛好正在挑陶片紋飾,原本分類好的卑南陶片中有一種紋飾要獨立出來成新的一種分類,我們就要從好幾箱標本中挑出來。那時懵懵懂懂,挑了一袋又一袋都沒有發現,挑到彷彿歲月靜止了。最後,終於發現了幾片,我瞬間好像能體會發現寶藏的喜悅,成就感無法言喻。

  除此之外,也有需要體力的工作,整理完一批標本時要移出工作室,等待入典藏庫。將近十籃的石器、陶片絕對不是一個女生推得動的,需要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那個場面堪比奧運舉重,所以我十分欽佩考古助理們,也覺得自己實在太弱了。

  有人說同一件事重複做,做久了就會成為專家。從一開始甚麼都不知道,經過兩個禮拜,經手不知道幾籃標本後,已經可以大致分出器形,也知道怎麼描述,認識了陶片各個部位、花紋,很感謝大家對我的照顧和教導。

典藏工作室──文物入庫的前置作業

  後兩個禮拜我來到典藏工作室,這裡負責文物入庫前的建檔、包裝等。一開始恰巧遇到文物下架維護工作,我就參與了協助清理文物的過程,很幸運能跟展示櫃裡的文物近距離接觸,體驗到清理文物需要無比的細心與耐心。隔幾天後,將清潔好的標本上架,也是一個非常棒的體驗。打開玻璃櫃彷彿揭開神秘的面紗,窺探裡面的秘密,許多遊客也好奇圍觀,由於要小心閃避旁邊的文物,經過一番折騰,大家同心協力才終於將文物歸至原位。


用無酸紙板製作典藏盒。

  每個禮拜二固定的工作是進典藏庫巡視及換溫溼度紀錄紙,這是一個可以參觀典藏品的好機會,也能學習到典藏品的典藏、擺放方式。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觀人骨,在這之前我從來沒看過真正的人骨,感到非常新奇。前一個禮拜學習了整個典藏工作的流程,從拍攝、整理照片、資料庫建檔、典藏盒製作到最後進典藏庫等,皆有操作或觀摩。我本身喜歡手工藝,其中我最喜歡製作典藏盒和槽模切割,就像在包裝精美的禮物一般,為文物量身打造包裝盒,做出漂亮的成品也很有成就感。整理照片、建資料庫等就較為繁瑣,需要十分耐心。

  後一個禮拜則是幫研究人員整理陶片,這跟在考古學工作室不太相同,登記方式更為複雜,部位也分得較細,並要將重量加總核對,如同對帳一般。一開始常因為重量對不起來,一包陶片整理了一個上午,後來才漸漸知道訣竅。經過解說後,我了解這看似繁瑣的工作十分重要,分類是研究的基礎,有了統計數據才得以進行推論,從這些數據中建構出史前人類的生活。

  一個月下來真的獲益良多,非常感謝博物館的大家都很熱情,十分照顧我,很積極地問我想學甚麼、帶我去觀摩考古繪圖。在空閒的時間,我也仔細地參觀了展廳、聽了幾場導覽,學到的東西非常多。史前館的藏品豐碩,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收穫。

  不同於讀書本或走馬看花般參觀展廳,這一個月的博物館實務經驗讓我真正了解考古的內容,比較可惜的是沒有機會跟去田野調查。這次實習也讓我更清楚未來的方向,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未來,我會帶著這些經驗和美好的回憶繼續前進。

(本文作者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生,2018年史前館實習生)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李玉芬│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