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前的小米 文/黃國恩
由無數小米粒組成的小米穗
|
有關小米對臺灣原住民的重要性,在第三十二及三十三期的電子報中已有清楚的介紹,這裡想從考古資料中,看看史前人的小米。
如果小米在台灣原住民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那麼史前時代的情形是如何呢?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也就是大約四千多年前,台灣史前人就已經開始耕作穀類作物了。收割工具的出現,像是石刀、石鐮,證明史前人種植並收割穀類作物。考古學家相信,史前人收割的穀物應該就是稻米及小米,但是實際上有關稻米的證據是多於小米的。像是在墾丁遺址及澎湖的赤崁B遺址,出土的陶片上有稻殼印痕;芝山岩遺址曾出土帶穗的炭化稻米,最近在台南科學園區內的各個遺址,都有稻米種子的遺留。相對於史前稻米的證據,史前小米的證據顯然十分罕見。
最近在台南科學園區的南關里東遺址及右先方遺址,就發現史前人遺留的小米及稻米,這應該是目前為止台灣所發現最早的小米與稻米,大約距今四千五百年前。這個證據說明了小米與稻米一樣,很早以前就成為史前人的主食之一,小米與台灣史前人的淵源並不晚於稻米,但是在後來的史前文化中,為什麼很難找到小米的證據呢?
筆者認為,考古上找不到小米,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保存環境的因素,稻米及小米都是有機質的東西,一般在土壤中無法保存長久,史前的稻米及小米,通常在飽含地下水的土層中,才有保存下來的可能。另一個原因就是小米太小了,所以不容易發現。考古學家可以在陶片上發現稻殼印痕,卻很難從肉眼辨識出在陶片上的小米印痕。以南科發掘的情形來看,南科考古隊認為在較晚期的遺址沒有發現小米,其實不代表當時沒有種植,問題在考古生態遺物採集的技術,若將帶有生態遺物的土壞以漂浮法篩選,應該可以找出小米。換句話說,找不到不代表沒有,史前小米應該是持續存在,與稻米一樣,一直是史前人種植的穀物之一。
參考資料
1. 臧振華,1995,《臺灣考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 劉益昌,1996,《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3. 黃士強,1984,《臺北芝山岩遺址發掘報告》,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4. 中研院史語所南科考古隊,2002,《近年來南科園區的考古成果及其引起的一些問題》,2002年「台灣的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中研院史語所。
﹙筆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