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小祕訣-陶瓷藏品的保存維護
 
顧客導向的解說服務
-談「問題的解決」與「愉悅的感受」體驗

臺灣史前的小米

 
 
 
 
史前館電子報第35期 2004.05.15 
   
 

保存小祕訣-陶瓷藏品的保存維護 文/葉前錦


經修復完成後的陶器(史前館藏品,台東長光遺址帶小耳陶缽,新石器時代麒麟文化)


經瓷器釉料被膠帶沾黏脫落。(引自Whelchel, Harriet ed. (1992) Caring for your Collections. New York, Harry N. Abrams, Inc. 頁100圖版)

  陶瓷類製品所涵蓋的範圍極為廣泛,從晶瑩剔透的骨瓷、色彩豐富的唐三彩、栩栩如生的陶俑、質地古樸的土器、到粗獷實用的磚瓦皆屬於此類,陶瓷製品普遍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陶瓷質的文物種類眾多,但由於胎土原料的軟硬程度不同、陶土內含礦物所形成的顏色差異、燒製火侯的溫度高低、以及表面是否有上釉彩塗料等因素所影響,材質差異性極大,一般而言,陰乾未燒製或低溫燒製的陶器性質較不穩定,質地柔軟且十分容易吸收水分;隨著燒製溫度提高,陶土的物理與化學性質逐漸改變,高溫燒製的陶器則足以隔絕水分,但仍具多孔性,除非外表上了一層釉彩,否則仍會吸水。燒製溫度在1000℃以上的稱為瓷器,超高溫的影響使瓷器的材質變得十分堅硬,已不具多孔性,可以防水。

  由於陶瓷質文物是由礦物等無機物製成,較不易受到溫度、相對溼度、光線等環境因子影響而劣化,基本上十分經久耐用,但其也並非是金鋼不壞之身,受到製作過程的影響而有不同程度的劣化。例如史前陶器燒製的溫度較低,所以質地較現代陶柔軟,十分容易刮傷。陶器外表有時會施以彩繪、塗上一層修整表面的陶衣、甚至是上釉,由於多為動植物或礦物顏料所製成,反而容易受到環境因子影響劣化,使得陶瓷器變得容易髒污、龜裂或破碎。此外陶瓷器硬脆的特性,十分容易受到人為操作不當或意外所造成損傷,例如搬運時不慎,不良的包裝,不當的清理方式,不適當的修復黏合等行為。

  居家保存陶瓷質藏品首重謹慎的持拿與使用,持拿時應以佩戴白色棉手套,避免留下指紋或油污,如果怕光亮的瓷器滑手,雙手應先清洗乾淨並徹底乾燥後再持拿。由於陶瓷器可能因為短時間內劇烈加溫而破裂,因此古董餐具應儘量避免拿來烹調加熱;陶瓷器使用完畢也應清潔乾淨,由於水洗的過程陶瓷器顯得脆弱,清洗時應避免使用強烈的化學清潔劑或是洗碗機,建議使用溫水或中性溫和的皂劑以手洗方式清理,必要時可搭配軟布拭去髒污,為避免清洗時不慎滑落,水槽內可置放橡膠軟墊防護。未上釉的陶器由於十分容易吸水,水洗可能造成整體溶解、破裂或髒污,千萬不可水洗,建議以乾式清潔法降低對陶瓷器的傷害。一般可用靜電布輕拭器表或是弱吸力的吸塵器除塵,清理時切勿使用高壓噴劑、亮光蠟,或是市售所謂的「陶瓷清潔劑」清理保養,因為這些產品的化學成份不明且未經測試,隨意使用容易造成陶瓷器陶衣脫落、釉彩掉色、甚至釉料腐蝕、已修復黏合的部份脫落。

  有些收藏家喜歡使用古董陶瓷當作花器插花或放置食物裝飾,事實上這些使用對陶瓷器來說可能會造成污損,珍貴的陶瓷器應儘量避免,如一定要使用,可使用內襯罐保護解決。家中陳列陶瓷收藏品可使用玻璃櫃展示,展示時應避免陽光直射以及劇烈的溫溼度變化,器物與器物放置間隔應適當,避免擁擠,底部可加橡膠防滑襯墊防止地震傾倒,或清理時不慎互相推擠掉落。收藏時應個別存放,避免堆疊,如果無法避免堆疊,每個器物間應以軟布、聚乙烯或聚丙烯材質的泡綿作為襯墊,外表可使用無染色的軟棉布或無酸紙包裹,千萬不可使用報紙或月曆等一般印刷過的紙包裝,因為紙上的油墨可能會傳遞到器物表面造成污損或刮痕。如果收藏品不慎破損,應將所有碎片收拾集中,請專門的修護人員修復,切勿使用強力膠或是快乾膠自行黏合,這些不良的接著劑可能無法持久,或是無法回復進而妨礙專業的修復工作。

﹙筆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