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歸塵,土歸土:淺談遺址墓葬與人骨教堂展示
文‧圖/林秀嫚
圖1.烏山頭墓葬,仰身直肢,有覆臉陶及明顯拔牙現象,頭頂陪葬陶瓶(李坤修 2015烏山頭遺址的史前文化及其墓葬,《骨說史前人》:45-64)。
|
「塵歸塵,土歸土」,無論我們接受與否,死亡都是自然生命週期的一環。相對於以7月做為鬼節的臺灣,西洋傳統上認為萬聖夜(10月31日)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也是諸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基於不同國家人民對鬼節的對應方式不同,我們對人骨與墓葬的態度也有所不同。
人骨、墓葬、墓園、納骨塔等概念、稱呼或實質物件,在臺灣多因傳統宗教與民俗因素的影響而受到民眾忌諱。排除生命禮儀公司、法醫與警方,臺灣社會以考古學研究為接觸人骨與墓葬之第三大勢力。
以臺灣考古遺址的研究為例,臺灣西部各遺址少見棺槨(歷史時期的漢人墓除外)而東部則多見石板棺。舉例來說,西岸的烏山頭遺址於1997年發掘出土了39座墓葬(35座人墓葬與4座狗墓葬),其中,35座人墓葬中只有B33及B35兩座嬰兒墓葬以陶容器為棺,其餘皆未見葬具。再者,33具未使用葬具的人骨頭部多朝北,而葬姿則以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兩種為主。另外,少數墓葬會出現人骨頭部以陶片覆臉(頭)的現象(圖1)。
【詳全文】▲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