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水思路-回歸部落族人為主體的特展
文/劉少君‧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花蓮縣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提供
緣起
展廳。
|
來到史前館這幾年,從接觸排灣族、雅美族(達悟族)、魯凱族,在地原住民文化一直深深印記在我腦海裡。因緣際會下,幾年前開始了一系列部落特展,推廣一個部落一個故事的概念。
從八八風災時與嘉蘭村排灣族、魯凱族的「站在記憶的斷崖上-關懷嘉蘭村莫拉克風災特展」,接著是「達悟族瑞士返航文物特展」,魯凱族「飛舞的勇士-達魯瑪克部落特展」,一次又一次與部落族人一起完成他們自述的部落故事特展。期間幾位友人提到,為什麼不先與阿美族部落友人策展,何時會展出屬於自己阿美族的部落故事?心中總是告訴自己很快就會輪到,沒想到去年有機會與奇美部落接觸,那就是道地的阿美族故事。
事實上,筆者早在十年多前曾到過奇美部落,這段經歷也可以說是影響我間接轉向博物館服務的主要因素之一。記得當年在旅行社擔任導遊時,來到了兩個阿美族特色部落,一個是都蘭部落,另一個則是奇美部落。那時自以為是土生土長的阿美族人,理當對阿美族文化有一定的瞭解,但當我介紹給遊客時,在地阿美族人說他們的情形跟我所說的不一樣。我當下也覺得很納悶,同樣是阿美族有這麼大的差異嗎?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同一民族與部落差異的問題。就在去年,有機會形成展出奇美部落獨特故事的開始。
策展的過程
展廳佈展。
|
「重返水思路」這個特展,因為資料很多,剛開始展覽單元還不明確,如部落文化新生命、部落經營的水上思路(也就是秀姑巒溪「文化泛舟」),接著又有部落捕魚祭的主題,再來是近年的文創商品等等。
經過文化泛舟等實際體驗之後,慢慢跟族人在閒聊中認識了其核心價值,才有了「重返水思路」的定調。要說明這項主軸,需要有傳統的文化祭典,以及現代重建部落知識的轉化,以及其中重建的過程。從中將男性與女性在奇美部落祭典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呈現出來。最後這特展就變成了五大單元,包括部落遷移與空間、傳統組織與文化、年祭與捕魚祭、文化泛舟及部落文化新生命(泛指部落這十幾年來的發展與作為)等。
跟部落一起籌備特展,是我很享受的事情。一切從零開始,每一個特展的情況都與部落的習慣相關,所以都有適應媒合的過程。以往合作的部落沒有做過特展的經驗,而奇美部落則是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合作過在地特展的部落。與有特展經驗的部落合作籌備特展,對於展文與內容,相較有經驗,對於文物的展示手法也有意見,對於展板編排的美感也有想法。這樣的合作展現最主要還是在於故事的鋪陳,不僅讓我學習到部落對於某些文化呈現的堅持,也讓我學習到個別不同館舍的空間與條件,展示手法不完全適用,同樣的典藏方式不一定適用在展示上的需求,還是需要溝通與協調的空間。
實習生的帶領
展廳佈展。 |
今年特展有不少來自臺東大學以及臺東專科學校的實習生,其中4-5位同學選擇了展示製作做為暑假實習目的。為了直接幫助同學能夠在參與情境中學到展示流程,我們決定將部落的展示佈景、影片剪輯交給他們逐步完成。
與部落合作製作展示佈景是實習生在這次特展學習最多的一件事。為了部落特展想要達成秀姑巒溪的情境,他們製作並佈置了溪床的大小石塊,其中還有大型的氣象石。而在影片剪輯過程,有些實習生說他才知道有目的性的主題影片剪輯,原來需要經過多次觀看、瞭解內容,以及需要不斷檢視內容的正確性。
這次特展開幕特別選在8月1日臺灣原住民日,主要是想傳達部落主導文化呈現的訊息。這次特展能看到,部落為了找回離鄉青年、傳承祖先智慧,透過各種方式讓年輕人重新體認上一代的部落經驗,重新找回居住在秀姑巒溪畔奇美部落的水上精神。希望能透過這個特展,讓更多朋友看見,這一代阿美族年齡階級適應與創造下對文化傳承的用心,。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重返水思路:奇美部落文化特展」策展人之一)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