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前文化郵票的發行
文‧圖/夏麗芳
「台北2015亞洲國際郵展」活動張善楠館長(左)與翁文祺董事長(中)合影。 |
「台北2015亞洲國際郵展」活動本館攤位區。 |
愛好原圖卡的收藏者。 |
愛好集郵的收藏者。 |
臺灣史前文物郵票。 |
臺灣史前文物郵票。 |
臺灣史前文物郵票。 |
1980年7月,臺灣鐵路局建設臺東新站及調車場時,工程中大量石板棺露出地表,因此開啟了卑南遺址的歷史新頁。在1980至1988年間,臺灣大學宋文薰及連照美兩位教授受委託進行新站基地範圍之考古搶救工作,揭露了卑南遺址距今約4000多年前至約2300年前生活層及墓葬層之卑南文化內涵,生活層包括生活用陶器、石器1萬多件、及50多處建築遺構;墓葬層出土1500多具石板棺,及1萬多件陶、石(玉)質陪葬品,出土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及相關之研究著作。這使得卑南遺址成為國定遺址及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點,也是國家肇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及「卑南文化公園」之源由。
卑南遺址出土的豐富文物奠立本館史前廳展示之重要基礎。其中人獸形玉玦、鈴形玉串飾、喇叭型玉環及玉管四件陪葬品文物,品質精良且數量特別稀少,顯現特殊之文化風格及技術水準,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藝術及科學價值,2012年11月7日榮獲文化部評選通過登錄為臺灣國寶。
另外,花蓮縣鹽寮遺址1994年探坑出土的蛙形玉飾,為距今約2800~2300年前臺灣新石器時代花崗山文化玉飾代表類型之一。蛙形玉飾造型特殊且極為稀少,其立體動物的形制,可說是史前時代東海岸玉器工藝典範,展現了臺灣史前時代精湛的製玉工藝。
蛙形玉飾品質精良,顯現特殊之時代技術及流派,表現傳統、族群之地方文化特色,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意義與價值,本館以國家重要古物提送文化部審查,於2014年4月21日獲評選通過榮登為臺灣國寶。
張善楠館長自2011年8月1日就任以來,不遺餘力推動本館行銷,以這五件國寶作為亮點計畫之主角,尋求各種管道來推展,除了積極在臺北尋點設置迷你展示之外,亦拜訪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希望促成合作發行臺灣國寶郵票之構想。
中華郵政自發行文物郵票以來,多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發行歷代皇宮內苑收藏精緻的大中華文物郵票。近年來中華郵政與更多博物館單位合作,如2014年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明、清時期的古物─青花瓷)和中央研究院(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的合作,所發行郵票內容,不脫華夏文物範疇。本館此次接續合作發行臺灣出土之史前文物郵票,可說是臺灣郵政史上破天荒第一次。
張館長敬邀中華郵政高階主管們撥冗前來館內參訪,從現場展出之文物中觀察,窺見臺灣史前時代人們在沒有鐵器工具等操作之下,選用臺灣特有的閃玉(臺灣玉)材料製作玉器,經過打剝、切鋸、磨製、鑽孔、拋光的加工結果,製成了許多細薄精準和造形多變化的各式精美玉器;經仔細查看,喇叭型玉環精瑩透亮的磨製拋光、鈴形玉串飾穿孔處的細緻精薄製作、人獸形玉玦與蛙形玉飾的生動別緻造形、及那些毫不起眼的長形吸管似的玉管製作,卻都是挑戰現代人用現代工具與技術來製作都十分困難達成之完美作品。這些文物呈現史前人為適應臺灣這個環境所付出的努力與高超智慧的工藝水準成果,在展示現場領略臺灣遺址出土文物的精湛與美麗,讓翁文祺董事長大為讚歎與感動,於是排除萬難達成合作協議。
2015年4月24日至28日,中華郵政辦理「台北2015亞洲國際郵展」活動,計有24個國家參加,擴大亞洲地區集郵家之交流與友好關係,是一場國際郵票聯誼活動。本館亦受中華郵政邀請參加而設置了攤位。活動期間集郵迷們聞風而來,也特別到本館攤位詢問有關郵票發行之相關事宜,並給予許多鼓勵與建議,對於中華郵政即將發行之臺灣史前文物郵票倍感熱切而引頸期盼。
中華郵政公司經提案、設計、審查並陳報交通部之嚴謹程序審核通過,最終精選了本館典藏這五件臺灣國寶文物,作為精彩呈現「臺灣史前文物郵票」之發行,讓三千多年前神乎其技的工藝技術所製作之臺灣史前文物,以郵票的形式及透過郵政通路的流通方式而展現於世人眼前;讓這些品質精良且數量特別稀少的國寶,更為有效推廣介紹民眾認識,進而提昇參觀本館意願,近距離親炙臺灣史前文化之美。
本次合作,中華郵政除了發行郵票之外,尚有首日封、貼票卡、護票卡及集郵報導、海報等發行,對於行銷推廣臺灣國寶文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具有推動文化資產保護的意義。除此之外,這也是第一次在臺東地區舉辦郵票發行典禮,對於臺東地區郵政史也是個千載難逢的大盛事。臺東郵局除了爭取到設計發行限量郵摺之外,並配合籌辦訂於2015年8月21日在本館舉行之「臺灣史前文物郵票」發行典禮,當日將在本館大廳設置臨時郵局,為集郵迷們服務。本館也將配合八月館慶活動,推展相關內容明信片,歡迎大家前來共襄盛舉。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技士,史前國寶郵票承辦人)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