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快樂的學習/林佳靜

矇眼探險
|

植物尋寶 |
去年大南國小師生來到卑南文化公園,進行為期十週的自然體驗活動教學,我們樂見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改變與成長。這批學生包含三到六年級的學生,但在當時的活動設計,沒有特別進行分級教學,有時會有較低年級的學童無法跟上的情形。
九十二學年度,初鹿國小二年級師生即規劃利用彈性課程時間,以卑南文化公園為主題進行一學期的系列活動教學,內容包含認識卑南文化公園的地理環境、卑南文化的奧妙以及自然生態的體驗。我們也藉此機會,進行自然體驗教學的改進工作。
在活動設計上,與教師深入溝通後,考量低年級學童的學習特質,不需進行太多知識的傳達或思考性的活動,而著重在感官體驗、用心觀察及情感交流。例如「矇眼探險」拋開人們最常使用的視覺,重新運用身體的觸覺來感受植物的面孔,過程中一直聽到孩子們驚奇的聲音:「這個樹皮好粗喔!怎麼樹皮一摸就掉了?葉子滑滑的!……」。當睜開眼時,孩子總要尋找剛才觸摸的植物,欣喜地發現,他心中的那棵樹原來是長這樣啊!「植物尋寶」遊戲則是收集十種植物特徵部位(葉、花、果實....等)為謎題,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以敏銳的觀察力找出答案。活動中看見孩子們專注的眼神,原本不太起眼的野花,當找到時感覺竟是如此珍貴與特別,並且直嚷著要知道它的名字。帶領他們輕聲地進入樹林中,從孩子們仔細觀察小鳥的表情之中,我相信他們已經成為大自然的好朋友了。
低年級學童設計的的教學活動,著重運用五官用心觀察,察覺周圍環境的變化,感受花草樹木的活潑生機,並用自己的語言、圖畫、動作等表達內心的感受,因此特別適合以體驗的活動方式,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環境。中年級學童在自然科課程中已介紹植物的生理特徵,因此在活動設計上可加入植物知識內容,搭配遊戲的方式進行。高年級學童則可加入人與植物、人與自然的生態觀。
卑南文化公園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且位於台東市近郊,是極佳的戶外教學場域,每年皆有許多學校來此進行校外教學。其中亦有許多學校進行認識原生植物的教學活動,不同年齡層或背景的學童具有不同的學習特質,如何給予學童更適當的教學內容,有賴學校教師與博物館同仁共同攜手努力,讓我們的下一代擁有快樂的學習。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