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各自的教父背負行李奔跑凱歸的米亞布丹(miyabetan )
|
大獵祭是卑南族年度最重要的祭儀,參加者主要以接受成年訓練的米亞布丹(miyabetan)和成年男子(alabalabat,
maaiDangan)為主。不過,在出發和迎接時,婦女也擔負了重要的任務。大獵祭最初是為「復仇」而舉行的馘首活動,然而自馘首習俗禁止之後,就改為狩獵了,不過大獵祭的活動不只是打獵而已,它還伴隨著其他重要的儀式,諸如除喪與成年。
大獵祭約略可分為出發、行獵和凱歸等三大階段。祭師們在出發前,必會先到野外聆聽鳥鳴聲,以占卜出獵的方向與吉凶,此一動作稱為「鳥占」(kiayaayam)。
出發前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送禮(putabu);即出獵前夕,婦女們會準備煙酒糕點和禦寒衣物做為禮物,送給即將出獵的親人(同家的男性親人、分家但同家族的親戚,或來往頻繁的友人家),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
出發日的早晨男子集合後出發,正在接受成年訓練的米亞布丹們,要背負自己教父(終身的指導者)的行李上路。隊伍到了離開部落不遠的路途時,祭師們會以甜根子草橫置於路上,佈置象徵劃分聖界與凡界的門檻,再以去蒂之檳榔為祭禮,阻擋與辭謝該年過世的族人亡靈跟隨。所有參獵的族人必須跨越此界,以避邪求平安。到達獵場之後,由祭師舉行祭山儀式(purinakep)。眾人隨即分工合作,進行營地建設,營地照例分做兩處,其中一處是為當年喪家親人所住。
行獵間,不同的年齡階級各有職司,米亞布丹負責雜務及侍奉長老、青壯年負責行獵和營地安全,而長老則是留營壓陣,空閒時製作各種器具以贈送族人,和指導米亞布丹各種生活所需知之技藝。
夜晚是大家圍火共聚的時刻,長老們會以吟唱(payrayraw)方式,傳頌祖先事蹟。不過,此舉也可能引來敵人的窺視和攻擊,所以青壯年們會領著米亞布丹,徹夜呼喊巡繞營地,警告暗處的敵人,不要輕舉妄動,並不斷地把芒草莖製成的箭標射向營外黑暗處,逼使隱匿的敵人現蹤。

圍聚吟唱詩歌的長老
|

圍繞護衛長老返回部落隊伍 |
打獵完畢驗收成果之後,隨即拔營返回部落。部落婦女們為迎接男子們的凱歸,會預先在部落外,以竹子搭建凱旋門(meLaLibak),當日婦女們帶著自家男子的禮服、花環及佳餚美酒,盛裝在凱旋門處候迎歸來的男子們。男子們抵達此處後即由婦人為其更換禮服,然後與眾人歡聚吟唱,並為有喪之家舉行慰喪之禮。
迎禮結束,青壯年們圍繞護衛著長老,浩浩蕩蕩地回到部落的會所廣場。在會所裡,他們一方面由教父為當年成年的青年換裝戴冠,另一方面引領喪家親人走入廣場中的舞圈共舞,以表示除喪。入夜後,新成年者會在歌舞聲中被引領到各戶人家介紹,往往通宵達旦。次日長老們會到每戶喪家吟唱「解憂」,並引領喪家除喪迎接新生活。之後,部落一連歡慶歌舞數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