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518國際博物館日──史前館瞑嘛開「Am到午夜」

國際頻道

  行動博物館──歐洲地質年會的化石展示

回想‧迴響

  創造族群間熟稔、鮮明的交流:東南亞文化月手作活動心得行動力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52期 2013.6.1

創造族群間熟稔、鮮明的交流:東南亞文化月手作活動心得

文/朱亮宇,圖/史前館教育資源中心提供

  最初只是憑著興趣,連報了四場東南亞文化月的手作活動,並未摻有多少族群意識在裡頭,但在全程參與後,仍有些心得可供先進賜教。

  身為高中職教師,一般學校對於外籍配偶的議題關注未有國中小來得多,肇因於新移民子女入學比例尚不顯著。然而就教育部近幾年大力推動「國際教育」情形觀之,其勢將成為各級學校需及早規劃因應之課題。

每年東南亞文化月,外籍配偶講師都會準備豐富的PPT做為文化教材介紹。

  敝人淺薄的見解,國際、種族、社群間的溝通,與其風風火火地辦幾場國際研討會,正經八百肅襟危坐地高空交鋒,不如切真地從普羅文化著手,自基層推而擴之得法。常俗文化可親者何?余原以為僅飲食一道。當東南亞如泰、越等國的料理隨新移民生根於臺灣,進而在地化為我族日常飲食選擇之一,其實可做為一窗口,自料理以至食材以至氣候環境等,偷渡不少輸出國的風土民情。

  史前館的活動啟發我的,是文化交流的另一管道──民族技藝。技藝承載該族群之集體「記憶」,充滿了故事性的吸引力,像我輩年幼夢中乘著《天方夜譚》裡的飛毯,遨遊於阿拉伯的星空般。而研習設計為親子共同參與,定位明確得宜,對於孩童而言,雖不見得能導引至太深的文化背景,卻能使其專注於勞作,取得有別於現代西化的、電子化的成長經驗。

大小朋友自己動手做東南亞文化主題的DIY,感受不一樣的文化魅力!

  而就家長面而言,單純的手作活動,也拉近了親子間的感情,以不堂皇嚴肅的模式吸收簡單的異國習俗、招呼語,藉以成為親子間交流的媒介,將現場的課程逐步而長期地滲透進孩子的意識中,應可達成有效的教養。特別的是,研習的講師邀請在地外籍配偶擔任,使其合理地成為自身文化代言人,自發組織本國民情特色引介給參與者,那是更為直接、立體、鮮明的交流。

  敝人來到臺東縣成功鎮執教後,發現此地原漢相處的情形至為普遍,毋論膚色階級貧富智識,均自然結伴共事,鄰里同儕亦不以為怪,何哉?熟稔而已。「尊重」立基於「理解」,而當原本的「異國」從如斯遙遠的概念,成為觸手可感可見的鄰友,「族群融合」亦順水推舟、水到渠成矣。盼此類活動逐年賡辦,讓異域的泉湧培化臺灣島上甜美的果實。

(本文作者為國立成功商業水產職業學校教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陳淑惠│技術人員:劉興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