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來自部落的聲音
 

以策展探詢自己部落的來源──話說「難以置信──南志信與寶桑部落的故事」源起

博物館頻道

  也是難以置信的一種──記「難以置信──南志信與寶桑部落的故事」開展與部落迷你主題新展區

回想‧迴響

  做個考古學家的夢─—從想像到實踐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43期 2013.1.15

也是難以置信的一種──記「難以置信──南志信與寶桑部落的故事」開展與部落迷你主題新展區

文‧圖/林頌恩

  2012年農曆年初,正值卑南族巴布麓部落(Papulu/寶桑)承辦卑南族的聯合年祭。對於承辦聯合年祭的部落來說,這既是一項殊榮也是一大考驗,因為所有的部落都在期待承辦部落會提供哪些令人印象深刻、能夠凝結卑南族人意識的活動。由於巴布麓部落的戶數與人口不多,加上承辦聯合年祭需要大量人力、心神、時間與物資的花費,因此就以往的紀錄只承辦過一回,而這是第二回。

  然而巴布麓這個部落不僅趁著聯合年祭之時,廣徵族人提供老照片辦了「百年鏡界‧卑南族部落祭儀之美」的攝影展;更推出「跨越時代的先驅──卑南族人南志信的故事特展」,不僅是在辦理卑南族聯合年祭的記錄上,史無前例地以具有品質的展覽形態作為營造系列活動的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以主題人物展覽介紹創建聚落有功的前輩,從而勾勒部落形成的故事以再次凝聚族人心志,更具體形塑巴布麓身為卑南族十部落之一的重要性。也因為如此,當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的研究人員開始思索如何在常設展區注入新的展覽思維時,所策辦的這個展覽便在由族人自發成形的脈絡下,有了從部落場域轉移至博物館平台再度展出的可能。

  於博物館展出的原住民主題展覽,長年以來多半以大架構、大敘事的方式呈現一個族群以上的展覽。以史前館曾經推出過的展覽為例,諸如「阿美族的植物世界」涵蓋阿美族對於使用植物的知識,或是提到臺灣原住民各族對於感恩收穫一事相關祭儀的「收穫的季節」等,都是常見的型態。能夠以單一部落做為主題展覽的敘事結構,目前除了經歷過莫拉克風災的嘉蘭村回顧風災一週年的「重生與感恩」、以及20年前以「一段臺、德部落樂舞交流情緣」為特展主題道出部落歌舞的發展以外,其他仍很少見。

  然而對部落與族人來說,如果一個主題在內容與展品的選擇上無法撐起一大間特展室的空間,是否就沒有展出成形的可能?如果一個展覽主題想在展期上突破特展室少則3個月多則6個月的時間限制,是不是在空間的選擇上還有其它可能?因而要如何不受特展室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而能以小規模敘事的主題展覽在常設展區域擁有較長時期被關注的可能,是研究人員思考的新嘗試。

  稍早,展示教育組及研究典藏組幾位同仁已多次討論,有沒有可能以單一部落的關注為主題,於常設展區另闢空間進行介紹,好讓觀眾更深度認識當代不同部落的議題或關心的話題,以產生以往有別於大敘事角度的親近感。透過與部落族人的合力策展,讓部落想傳達的事物可以來到博物館的空間與更多人分享。就現有的常設展空間,尋找稍加強化硬體設施便可展出的位置,然後在未來不斷發掘新主題與族人合作,陸續推出型態迷你但言之有物的展覽,這是博物館可以著力的部份。於是我們決定在臺灣自然史展廳轉往臺灣南島民族展廳這個廊道,增闢小型展覽空間,讓更多部落的聲音可以進駐博物館與觀眾對話。

本館張善楠館長感謝南天爵老先生提供展品與此次展覽活動。

  當初巴布麓部落於臺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推出「跨越時代的先驅──卑南族人南志信的故事特展」時,展場上最吸睛的展品,便是南志信醫師的醫療用工具箱,從日治時代保留到現在,如今已在這個新增展區展出。儘管有些工具已不完全,但是看著這些精緻打造的器械刀具,不禁令人想到在古老的年代,南醫師必須通過嚴格的醫學教育與種種考驗才能獲得醫官的資格。當他成為臺灣原住民族史無前例的第一位西醫後,回到醫療資源最不足的臺東,開始他解決當地民眾無分原漢同樣都會遭遇的病痛需求,以他的專業服務眾人。從醫界被看好而延攬進入政界,南志信身為遠赴南京參與中華民國制憲的唯一一位原住民代表,又是首任臺灣省政府委員,他同樣秉持為人民喉舌、爭取福祉的心意,完成了他在這個位置上該做的事情。

  南醫師有寫日記的習慣,因而累積了不少豐富的手稿。然而要如何面對這些有待解讀的日文並辨識飛揚的字體,展覽的策展人林娜鈴便找上本館同事公共服務組的日文解說員張雅惠幫忙。日記的內容出現許多當時臺東政壇老一輩的人物,因此雅惠也不斷詢問她父親有關過往那個年代的種種。一個展覽所牽動的,不只是寶桑部落族人的世代,也是不分原漢的臺東人世代。

林娜鈴女士把曾在部落展出時蒐集到的資料,移到博物館以另一種方式展出,分享給更多人。

  這個迷你展覽在史前館的生成,首先要感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大力支持「2012年影音、圖像、文字與部落的對話──原住民族群印記系列(卑南族)」這個計畫,才有辦法讓我們進行空間的改善。更要感謝許多人在過程中的勞心勞力,不管是族人、館員或施工廠商都傾力於展覽的製作,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項難以置信的任務。從早先林娜鈴與夫婿潘文龍到南醫師么兒南天爵老先生家詢問細節、累積資料,到博物館這一端的館員都發揮了高度的效力。身為巴布麓部落義子的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王勁之,以他對巴布麓做過的研究提供文稿審查與建議;展示教育組技士夏麗芳才剛忙完「土理土氣──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百件陶器上架,便火速與展廳維護佐理員鄧順天完成兩櫃文物的上架工作;推廣教育企劃員楊素琪協助各項繁瑣的行政庶務,迅速完成展品說明牌的工作;日文解說員張雅惠也協助翻譯一則先前還沒曝光的南醫師手稿短文,這段話道盡了南醫師的為人與信念,讓我覺得這是他留予後人的精神財產。

  展覽推出後,根據展廳服務人員表示,儘管這個展區是屬於轉折型態的廊道空間,但仍有許多遊客駐足於此地細細觀看。我相信這是因為小敘事又偏現代發展的主題能引起共鳴,尤其南醫師的事蹟又與臺東的建設及發展有密切的關係,他過去所做所參與的,其實也是臺灣原住民族在面對一個時代變化邀請所做出的回應。同樣的,對大社會而言,原住民的存在並不是與漢人的世界做完全的切割,臺灣原漢族人同樣都要面對大時代的洪流與考驗而做出決定,如何看待眾人的福祉優於個人的利益,這也都是不分原漢要致力去達成的。

南天爵老先生及太太,非常高興帶著從法國返台的大女兒來看在博物館的展覽。

  展覽推出後,南醫師的么兒南天爵老先生也很高興帶著親友到此來觀看爸爸的展覽、阿公的展覽。每當我看到南老先生帶著親友前來,就像是把來博物館走走當作自家起居室那般親近,在跟親友解說的過程也不斷冒出許多對父親事蹟過往的記憶,就有著無比綿密的感動。現代的博物館就應該是這樣親民以及收藏民眾記憶匣子的地方,就算是透過一個迷你展覽,也能達成許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這是這個展覽讓我有所體會的地方。

  當初我在展板上寫下了這句話:「以家族與後代的心,做這個展覽,獻給所有在自己崗位與專業上為眾人努力的人」,是來自於南醫師的事蹟與精神帶給我的感受。也讓我想到了在臺東縣南端達仁鄉行醫的徐超斌醫師,他們一樣都是最優秀傑出的醫師,更重要的是他們身為醫師的醫心,因為在乎需要他們的對象而在自己的專業上付出。

  最後願以南醫師這份手稿短文跟大家分享,希望有更多人都能效法南醫師的精神,找到自己處在這個時代的天命,不枉費我們來到世上一遭的目的。

神啊!
我出生於此
是祢賜給我生命
將成為怎樣的事
也誠心向祢祈求的話
自有出路
一定朝著那個希望達成
──南志信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於「難以置信──南志信與寶桑部落的故事」展覽負責文稿與行政)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