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在新舊交替間留下世紀容顏─記屏東縣排灣族民族誌影像圖錄出版

南島文化專欄

  有生命的背簍:記印尼加里曼丹達雅克(Dayak)族的背兒器具

博物館頻道

  記2012夏季故事報導營──驚艷‧嶼‧經驗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35期 2012.9.15

在新舊交替間留下世紀容顏─記屏東縣排灣族民族誌影像圖錄出版

文‧封面圖/傅君 圖/任先民

  ……那四年多中,我每年至少有六個月是在田野工作的,最多的是重返南部山地區域。到過的村落,當時恐怕沒有人超過我的。研究院其他的朋友們,都叫我「跑山的」,一見我回來,都說又下山來了!

  這是當代臺灣人類學調查發韌期一位主要調查者對於當時工作狀況的一段自述。1955年,任先民先生自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畢業之後,進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研究人員。當時的民族所,在首任所長凌純聲先生的呼籲下,積極地在臺灣民間展開「搶救文化」的調查與收藏工作。

圖錄封面。

  任先生在民族所任職的四年當中,於屏東縣來義、古樓和其他排灣族小村落進行了六次系統性的田野調查。在過程中,任先生不僅收集了不少排灣古物,有高達八、九尺的巨型木雕祖先神像、小塊木雕神像、石雕人頭像、祭師用青銅刀、琉璃珠頭圈、蛇紋飾古陶壺、男女衣飾等共約兩百件左右的物質文化標本,也留下四百多張珍貴的民族誌影像。

  任先生當年收集的物質文化標本被典藏在民族所博物館。而他所記錄的民族誌影像,則陸續出現在民族所各類出版品,而且已成為紀錄臺灣當代人類學研究及排灣族社會文化的經典圖像。在此次史前館編輯出版的圖錄中,編輯者從任先生所拍攝的排灣族影像中,選取202張編印出版,是這批珍貴民族誌影像第一次完整的呈現。

Luvaniyaw家族大合照,背景為Luvaniyaw本家還沒有改建之前的石板屋。

  本書所包含的影像,主要拍攝地點集中在屏東縣泰武鄉和來義鄉的來義、古樓、佳平、泰武等村,主要拍攝時間集中在1957、1958年之間。另外一些影像則攝於1980年初期,是任先生去美國完成博士學位後,又重返排灣族舊地,進行二度田調時所拍攝的。

  在國民政府遷村移駐的「山地平地化」政策引導之下,任先生在1950年代末期所見到的排灣族部落,正開始經歷劇烈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遷村10年後,來義、古樓等村的排灣族人正在新的環境中,重建新的生活基礎。部落裡,由平地社會引進的新作物、新產業與新生產工具,以及隱含在其中的生產關係,漸漸在部落居民的服飾上,以及部落新的物質空間如家屋內部擺設、家屋格局、部落空間配置中反映出來。

  儘管新的事物漸漸在部落生活中成為主流,部落住民對於「傳統」、對於既有生活方式的執著,也與新的事物,共同造成一幅新舊雜陳的景象。這些新舊雜陳的景象,表現出部落住民對生活的執著與生命的韌性。這些都在任先生的鏡頭中,留下珍貴的紀錄。

  在本書編印的過程中,身在美國的任先生不僅慨然與諾、授與本書版權,也透過通信提供珍貴的文字資料,讓本書中的影像,添增寶貴的脈絡資訊。本書篇幅共192頁,以四色全彩印製,除了上述五十年前所留下的影像記錄之外,也包含任先生專為本書所寫的兩篇短文:〈排灣族的頭目與平民〉、〈中央研究院與我〉,以及自序。書中圖片說明以及部分文字以中英雙語呈現,而美術編輯也透過細緻的影像處理技術,使得這些影像能更接近拍照當時的清晰度,而能更忠實傳達影像中所包含的資訊,為1960年代排灣族的部落生活留下一份珍貴的歷史紀錄。

本書資訊:
《屏東縣排灣族民族誌影像圖錄》
任先民攝影、吳燕和協助、傅君編輯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
菊版6開,平裝,四色全彩印刷、192頁
ISBN:987-986-03-1479-3
GPN: 1010101838
定價:新台幣800元

新書於9月12日正式出版上市。有興趣購買的讀者可與本館圖書室聯絡:089-381166 分機381洽陸幸江小姐。或可於國家書店松江門市、五南文化廣場、南天書局、台灣的店等經銷點人員洽詢。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