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從「誰在那邊敲打著」到「快樂玩樹皮」

博物館頻道

  記2012冬季故事報導營-達魯瑪克「樹豆和小米會一直在一起」

博物館頻道

  記2012冬季故事報導營-博物館在部落是教育還是學習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8期 2012.6.1
 

從「誰在那邊敲打著」到「快樂玩樹皮」

文‧圖/吳佳芬

2012年史前館駐園藝術家林戎依小姐。

  卑南遺址公園為充實園區空間以及展現公共藝術,使園區的氛圍「動起來」,持續辦理甄選藝術家駐園創作活動,提供原住民族藝術家創作環境及空間,並活化園區文化展示設施。去年,我們請臺東達仁排灣族亞浪大哥(邱新勇)來園區內敲敲打打(詳見〈誰在那邊敲打著?從卑南文化公園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談起〉一文);今年,很榮幸請到來自臺東成功阿美族Alomei小姐(林戎依),在園區內「玩」樹皮!

休學~找尋答案

  戎依從小對繪畫非常有興趣,在考上國立臺東大學美術產業學系,並進入原住民社團後,開始重視原住民的文化及傳承,因此,她思考原住民文化如何結合在她的創作上。在大二時,接觸到樹皮,從此開始對樹皮創作產生很高的興趣,但樹皮是否能夠有另一種呈現面貌?又要如何呈現?卻是她一直在思考、面臨的問題。於是她在升大四那年決定休學,去尋找答案。最後她在流行設計中找到靈感,將樹皮融入服裝、包包的設計,將樹皮這亙古流傳的物質精品化。

突破~樹皮龐克風

  休學回來後,戎依到都蘭部落學習,從砍樹到製成樹皮,從認識構造與特性到製作技術,她都從耆老身上認真學習。同時,她也深深感受到:

  樹皮在以前是阿美族人常用的製衣布料,是非常好取得、數量也多的植物。因此,阿美族人常利用這種植物的纖維作成樹皮衣、樹皮帽。近年來,也可以看到坊間很多改良商品,如燈罩、筆記本等,隨著這樣的變化,大家蜂擁而至的互相模仿,導致市面上有很多類似的商品出現。我認為樹皮的改變不只是在裝飾或使用在日常生活的用品上,而是可以往更高的層面去創作。在思考樹皮的特性及質感後,如何使樹皮的價值提高,是我創作的主要理念。

戎伊的創作作品。

  於是,戎依捨棄過往大家對樹皮樸素的感覺,轉而加入具有當代意味的龐克風,重新詮釋屬於她自己的樹皮創作。雖然專心投入樹皮創作才一年多,但是已在2012年1月18日到2月25日這段期間,積極爭取在雲林故事館展出一系列樹皮創作展的機會,包括服飾及包包,讓在場民眾眼睛為之一亮。

戎依於園區創作時,跟來訪遊客介紹樹皮。

Play bark ~ play fun

  參與此次的駐園藝術創作活動,戎依以「發揚樹皮文化和改造樹皮形象」為此計畫特色,刺激部落年輕族群保留文化的企圖心,企圖製作出樹皮精品感的時尚商品,提升樹皮商品的價值及多樣性。戎依將主題取為「Play Bark(玩樹皮)」,把樹皮當作是玩具,以開心、玩樂的心態去創作,在作品裡加入一點小龐克、叛逆的元素,將樹皮原本予人樸實自然的印象製造出一些衝突感,就是「Play Bark(玩樹皮)」的主要創作理念。

  今年度於卑南遺址公園由普悠瑪部落首度聯合卑南族各部落婦女前來參與婦女鋤草換工活動時,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備處林志興主任說過這樣一段話:

  種小米要時常去整理、除草,如此,小米才會長得好!文化的傳承就如同種小米一般,要時常翻攪、去蕪存菁,文化才能永續。

戎依在園區內創作,敲打樹皮。

  文化的傳承是動態的過程,需要透過許許多多新一代的原住民青年投入。或許,每一位原住民對文化的詮釋不盡相同,但「傳承」二字應該無須太過沉重,它可以是每一位原住民青年在當代對「文化」二字的體認,在不斷翻攪文化的過程中,保存固有的美好,又能配合當代環境的變遷,如此,文化才能永續發展。戎依對「樹皮」這個物質文化的攪動,提供大家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原住民的樹皮文化,歡迎朋友們假日來卑南文化公園,看她怎麼開心玩樹皮!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管理中心業務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