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那邊敲打著?從卑南文化公園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談起
文、圖/高育屏
駐園創作的楔子
談起這項工作施行的緣由,來自館方100年度提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廣原住民族藝術一項子計畫「原住民族與史前文化的結合─卑南文化公園原住民族文化藝術教育推廣計畫」。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近年來積極推動原住民族文化相關工作,經過多年努力與積極落實與鄰近部落之友好關係,雙方透過不同性質的合作計畫推動原住民族文化教育,並將部落人力帶入園區,也可解決園區舉辦活動時人員不足的問題。本文將從執行徵選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的脈絡談起,說明作品對於園區整體環境的影響與評估,民眾迴響以及藝術工作者本身的自我評價。
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正式啟動!
在我們預定執行駐園創作計畫時,一直思索如何活絡、充實園區戶外原住民族家屋如東排灣族家屋、卑南族家屋的文化展示內容,讓這幾個空間看起來不只是展示物件而已。把「人」帶到這個空間,是最先達到共識的活絡方法。同時考量作品風格需與園區場景一致,作品的創作內涵須將框架設定在卑南文化遺址或原住民族之文化歷史、生態環境、文化資產、人文脈絡及神話傳說故事等做結合為主要重點。
經過討論以及童前館長春發提點的建議,徵選的兩名藝術工作者中,如能善用園區內置放的漂流木,應有可能將若干漂流木作成公共藝術作品的機會。從這個構想我們展開徵選計畫的設定,確立了第一年希望能徵選到的藝術工作者之專長背景,期能透過工作津貼吸引具木雕工藝專長的藝術工作者,並且能於半年工作期間創作出符合園區風格的木雕作品。
再則,為展現卑南文化遺址的內涵與現生原住民族的關係,徵選的創作類別除了木雕以外,也開放樹皮布、藤編、竹編製作等共四類。十分可惜的是,最後徵選期程結束後,只有一位具木雕專長的藝術創作者投件,經過與該名藝術工作者面談,瞭解其創作理念、作品介紹,以及創作歷程與實績表現等項後,由本組召集的審查小組一致評定通過,園區首位駐園藝術工作者終於正式產出。
誰在那邊敲打著?
這項計畫主要是活絡園區原住民家屋環境並搭配工藝之現場創作,讓園區面貌更顯豐富並深具動能與活力。在數千年前遺址上從事藝術創作是一項創新構想,以呈現園區內多元文化展示之形式表現,透過藝術創作開啟原住民族與史前文化結合的可能性。駐園創作期間自100年5月14日至11月6日,為期半年。首位駐園藝術工作者為臺東縣達仁鄉邱新勇先生,排灣族名為亞浪。亞浪的背景就如筆者認識的部份原住民朋友們,在外地工作多年,付出極多勞力,接下許多令人體力無法負荷的工作,默默為臺灣經濟發展付出奉獻。直到某個時間點,好似「突然」地感覺到隔了好幾座山的遠方家鄉正呼喚著這些遊子,「所以我跟太太就決定回來了。」亞浪說道。
據亞浪表示,接觸木雕工藝源自於98年時達仁鄉公所開辦的「文化產業推廣研習計劃─原住民傳統木雕研習班」以及向陽薪傳木工坊「多良國小舊校漂流木桌椅研習班」兩項研習課程後,開啟了對於木製桌椅的興趣。隨著摸過的木頭漸多,也逐漸能夠辨別各種木材的差異優劣,知道怎樣找到適合的創作材料。雖僅兩年木工經歷,但據筆者觀察,亞浪的天生資質以及對創作的敏銳度其實很有可塑性。
駐園初期,筆者經常會來探視創作情況,陪著亞浪認識公園環境,讓他的思緒更能夠進入創作公共藝術的境界。剛開始亞浪是這樣謙虛地說:「我也只是會做桌子椅子而已,說要『創作』,還有好一大段距離!」。隨著亞浪駐園狀況愈來愈佳,感覺到他心情放鬆、態度積極,也知道如何尋找題材並與旁觀民眾互動。就像亞浪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揶揄:「你們有看過肚子那麼大的藝術家嗎?!」這種開放、即刻的創作方式,其實也可說是一種展演形式,改變園區過去較為沉靜及予人深奧冷門的形象。亞浪說:「遊客遠遠地追著我跑過來說,師傅師傅,你不能把這邊的椅子拿掉、你要怎麼擺才好、那裡應該要再增加,這樣才方便我們休息啊……」目前園區的大樹下已有十座亞浪做成的漂流木椅子,誰說朽木不可雕呢?被擱置的朽木經過藝術工作者的巧手整頓一番後,化身為具有實用性與美觀的園區景色呢!
木雕作品解說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