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淺談2011年史前館自然史展示廳更新成效

博物館頻道

  誰在那邊敲打著?從卑南文化公園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談起

國際頻道

  由傳統帶出的創新:參加第八屆世界絞纈染織研討會後的一些想法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1期 2012.2.15

誰在那邊敲打著?從卑南文化公園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談起

文、圖/高育屏

駐園創作的楔子

  談起這項工作施行的緣由,來自館方100年度提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廣原住民族藝術一項子計畫「原住民族與史前文化的結合─卑南文化公園原住民族文化藝術教育推廣計畫」。史前館卑南文化公園近年來積極推動原住民族文化相關工作,經過多年努力與積極落實與鄰近部落之友好關係,雙方透過不同性質的合作計畫推動原住民族文化教育,並將部落人力帶入園區,也可解決園區舉辦活動時人員不足的問題。本文將從執行徵選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的脈絡談起,說明作品對於園區整體環境的影響與評估,民眾迴響以及藝術工作者本身的自我評價。

藝術工作者駐園創作正式啟動!

  在我們預定執行駐園創作計畫時,一直思索如何活絡、充實園區戶外原住民族家屋如東排灣族家屋、卑南族家屋的文化展示內容,讓這幾個空間看起來不只是展示物件而已。把「人」帶到這個空間,是最先達到共識的活絡方法。同時考量作品風格需與園區場景一致,作品的創作內涵須將框架設定在卑南文化遺址或原住民族之文化歷史、生態環境、文化資產、人文脈絡及神話傳說故事等做結合為主要重點。

  經過討論以及童前館長春發提點的建議,徵選的兩名藝術工作者中,如能善用園區內置放的漂流木,應有可能將若干漂流木作成公共藝術作品的機會。從這個構想我們展開徵選計畫的設定,確立了第一年希望能徵選到的藝術工作者之專長背景,期能透過工作津貼吸引具木雕工藝專長的藝術工作者,並且能於半年工作期間創作出符合園區風格的木雕作品。

  再則,為展現卑南文化遺址的內涵與現生原住民族的關係,徵選的創作類別除了木雕以外,也開放樹皮布、藤編、竹編製作等共四類。十分可惜的是,最後徵選期程結束後,只有一位具木雕專長的藝術創作者投件,經過與該名藝術工作者面談,瞭解其創作理念、作品介紹,以及創作歷程與實績表現等項後,由本組召集的審查小組一致評定通過,園區首位駐園藝術工作者終於正式產出。


亞浪先生是園區首位駐園藝術工作者。


漂流木作品雕琢中。。

在作品上塗上護木漆增加光澤。

民眾駐足觀賞亞浪的現場創作。

整平漂流木座椅。

聆聽民眾休憩需求後,創作者選擇在幾棵大樹下擺置座椅。

樹蔭下的漂流木座椅對於入園民眾是貼心的設置。

誰在那邊敲打著?

  這項計畫主要是活絡園區原住民家屋環境並搭配工藝之現場創作,讓園區面貌更顯豐富並深具動能與活力。在數千年前遺址上從事藝術創作是一項創新構想,以呈現園區內多元文化展示之形式表現,透過藝術創作開啟原住民族與史前文化結合的可能性。駐園創作期間自100年5月14日至11月6日,為期半年。首位駐園藝術工作者為臺東縣達仁鄉邱新勇先生,排灣族名為亞浪。亞浪的背景就如筆者認識的部份原住民朋友們,在外地工作多年,付出極多勞力,接下許多令人體力無法負荷的工作,默默為臺灣經濟發展付出奉獻。直到某個時間點,好似「突然」地感覺到隔了好幾座山的遠方家鄉正呼喚著這些遊子,「所以我跟太太就決定回來了。」亞浪說道。

  據亞浪表示,接觸木雕工藝源自於98年時達仁鄉公所開辦的「文化產業推廣研習計劃─原住民傳統木雕研習班」以及向陽薪傳木工坊「多良國小舊校漂流木桌椅研習班」兩項研習課程後,開啟了對於木製桌椅的興趣。隨著摸過的木頭漸多,也逐漸能夠辨別各種木材的差異優劣,知道怎樣找到適合的創作材料。雖僅兩年木工經歷,但據筆者觀察,亞浪的天生資質以及對創作的敏銳度其實很有可塑性。

  駐園初期,筆者經常會來探視創作情況,陪著亞浪認識公園環境,讓他的思緒更能夠進入創作公共藝術的境界。剛開始亞浪是這樣謙虛地說:「我也只是會做桌子椅子而已,說要『創作』,還有好一大段距離!」。隨著亞浪駐園狀況愈來愈佳,感覺到他心情放鬆、態度積極,也知道如何尋找題材並與旁觀民眾互動。就像亞浪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揶揄:「你們有看過肚子那麼大的藝術家嗎?!」這種開放、即刻的創作方式,其實也可說是一種展演形式,改變園區過去較為沉靜及予人深奧冷門的形象。亞浪說:「遊客遠遠地追著我跑過來說,師傅師傅,你不能把這邊的椅子拿掉、你要怎麼擺才好、那裡應該要再增加,這樣才方便我們休息啊……」目前園區的大樹下已有十座亞浪做成的漂流木椅子,誰說朽木不可雕呢?被擱置的朽木經過藝術工作者的巧手整頓一番後,化身為具有實用性與美觀的園區景色呢!


木雕作品解說牌。

駐園期間的改變與收穫

  此項計畫對藝術工作者與園區之間的關係如何,從漂流木座椅的完成可知,園區藉由這位藝術工作者的展現,獲得向民眾展示木雕工法、完成實用物件等這些交流互動。筆者也從亞浪那邊瞭解半年的駐園計畫,對於他在創作意念上的成長以及木雕創作的想法。亞浪從製作桌椅家具這些物件開始,到最後已能跨越到完成一件作品:

「剛開始我不知道要從哪裡做起,於是去拜訪我們部落的木雕大師朱財寶先生,他指導我,也願意讓我拍攝他的作品做參考尋求靈感。然後我也開始尋遍台東市區、海濱公園的木雕藝術作品,最後發現原來我自己身在藝術創作題材中而不自知。」

  亞浪為園區做的第一件巨型木雕公共藝術作品,涵蓋了些甚麼元素呢?原住民藝術的特點之一是「因地制宜」與「就地取材」,善用自然界的資源做成周遭日常生活的用品,妝點居住空間。對於第一次著手木雕藝術「創作」的亞浪而言,漂流木座椅是他擅長的工法,然而園區第一座木雕創作卻是他的第一次初體驗。所以他以〈嘗試〉來命名這件大型木雕作品,刻著陶壺、百步蛇紋、館徽人型玉玦、卑南族花環、水鹿頭等,可說是史前元素融合原住民族(卑南族、排灣族)圖騰之作。作品最頂端的彎曲弧度,保留了漂流木的原樣貌,整體樣式的形成是亞浪持著刻刀、鏈具時決定的:「木雕就是要順著漂流木形式去走,不要去干涉它原本該有的造型才對。」也讓筆者明瞭原住民藝術創作思維的浪漫。作品目前豎立於園區草皮入口的石板步道旁,因標的十分明顯,常可見到來訪園區的遊客在此駐足拍照留念,而素樸的木雕作品又與園區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呈現適切的結合。

歡迎報名今年度駐園徵選!

  最後,筆者想邀請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原住民籍藝術工作者,今年101年度駐園創作計畫仍將持續推動,即日起自2月24日止受理報名。歡迎有興趣的創作者報名徵選,詳情可查詢本館網站。駐園創作計畫以卑南文化公園原住民族文化展示區的東排灣族、卑南族傳統家屋作為創作工作室,還有園區廣大的草地從事創作。預期目標與成果如下:

1.落實原住民族文化之維護、傳承及發展政策。
2.促進原住民族文化能見度,實踐多元文化教育。
3.充實園區展示內涵,增加園區休憩功能,建置公共藝術環境。
4.呈現現場創作展示功能。

  創作內涵以卑南文化遺址或原住民族之文化歷史、生態環境、文化資產、人文脈絡及神話傳說故事等結合,作為作品的內涵,預計三月就能產生今年度駐園藝術工作者。民眾例假日來到園區時,除了可觀看深厚的史前文化,原住民族的工藝展示同時也可以是您的選擇。文末在此感謝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對本項計畫的支持,讓駐園藝術計畫得以順利推動。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公園組專案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