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4月,總感覺這時候是屬於兒童節的月份,雖然一切相關強打訊息只到4月4號而已,但還是很期待每年有著什麼樣特別的事情迎接這個月份。今年史前館在人人必經的二樓迴廊推出「追風南行小英雄─黑面琵鷺的故事」,形式是生態攝影展,主題則與接下來呼應422世界地球日的推廣生態教育有關。主人翁則是一隻跨國尋母的小黑琵,希望從牠嚐盡人間冷暖到奮勇解救同伴的故事,來跟青少年分享奮發向上的積極人生。看到小黑琵無懼於現實環境打擊,最終蛻變成熱血青年,是不是也能激勵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好好面對自己,跟小黑琵一樣自信樂觀!
就像小黑琵的成長需要過程,一座館舍要建館之前也同樣需要長時間的前置工作。位於臺南科學園區擬興建為南科考古館的園區,在91年進行工程時發現了石頭埔遺址,為了保護遺址,館方於設計時便將考古館基地向東偏移以避開大部分遺址範圍。至於避不掉的範圍,就進行搶救考古發掘計畫。石頭埔遺址所發掘探坑出土現象有哪些呢?若與其他遺址比較其文化內涵,那麼在文化資產價值上有哪些要素呢?很多預定的規劃碰到釘子,不是沒有變通設計的可能,也不是沒有把傷害降到最低的可能。南科考古館基地的挖掘、設計與建置,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可能。
一座館舍的興建,背後都有其立館宗旨的脈絡。荷蘭熱帶兒童博物館的由來,最早可追溯至荷蘭以殖民主義統治印尼蒐集相關藏品成立研究院與博物館而來。儘管有著過去這樣的歷史,然而熱帶兒童館致力於建置一個引導孩童進入完全體驗、深度感受其他族群文化的場域,而能從中發展出對於不同族群的理解,期能養成孩童面對不同環境與背景的能力。這樣一座博物館,工作人員以什麼樣的理念與作法支撐起這龐大且神聖的展示及教育工作呢?透過一場由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舉辦的工作坊,讓我們來看看遠方友館的實踐。這可是主編超級推薦的兒童博物館,送給心目中都有赤子之心的讀者最好的兒童節紙上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