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2012臺大人類系與史前館考古田野學術合作記實

考古探索

  考古發掘初體驗--從田野工作日誌談考古新手的訓練過程

考古探索

  那些年,我們一起挖的探坑--卑南考古記行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3期 2012.3.15

考古發掘初體驗從田野工作日誌談考古新手的訓練過程

文章編輯、圖/劉宜婷
工作日誌撰寫/張耕瑄、賴奕諭、鐘秀鎔、邊鈺皓、鄭思恆、邱博楷、黃婉柔、施羽禪


臺大研究生指導同學如何辨別出土標本(攝影/劉宜婷)

  本文藉由參與這次臺大人類系與史前館考古田野學術合作過程中的同學於每日寫下的田野工作日誌,整理出一些針對考古訓練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第一手的心得感想。後文每一段引用文字後註明之人名即為該工作日誌之撰寫者,其後的8個數字代表西元年、月、日。

  在卑南遺址的考古發掘作業過程中是採用人工層位的方式進行發掘,如何控制每一層的標準面,是擔任探坑記錄員的第一要務,如果計算錯誤將會影響下一層發掘工作的進行。對工具使用上的熟練度,影響了探坑發掘的速度及平整度,常因工具使用不夠熟練而導致超挖坑底或縮坑的情形。因此如何準確計算標準面及快速熟悉發掘工具的使用,就成了這次田野課程中各組同學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一大早,在架好水平儀之後,俊捷教了我們如何在坑內四角分別測量各自的高程(利用海拔高度及水平儀推算而知),並定出了L1的標準面。接著,便開始清除地表的鬚根和叢生散佈的乾雜草。發掘過程之中,我們收穫最大的便是學習到了許多考古工具的實際操作技巧,例如:十字鎬兩頭的不同功用,小平鏟整地時使用角度等等。從探坑的四個角落開始,我們一敲一收土,再一敲一收土,漸漸地朝坑內較為凸起的中央發掘著,並發現了不少近代的擾亂和活潑的蚯蚓。(張耕瑄20120202)

在挖L2的過程中有些地方挖了太深,另外在東南角有蟻窩出現。L2並無特殊器物發現,但在對L3進行發掘前的畫格子時發現有縮坑的情形發生,東邊大約縮了1cm左右。(邊鈺皓20120202)

一開始計算高程的時候出現問題,因為對照昨天的數據無法推估至合邏輯的高度。討論結果是,我們組在計算高程的時候搞混了深度,幸虧及時發現修正。(賴奕諭20120204)

在昨天上了一課後(由史前館考古隊進行發掘示範),大家今天的表現真的有大幅進步,工作效率快了接近一倍,對於工具的掌握也熟練不少。雖然在修整平面的部分仍需要再加強,但再多加練習,我相信會愈來愈好的。(鐘秀鎔20120205)


同學進行標準面量測(攝影/劉宜婷)

  在各組同學們漸漸熟悉發掘工具的使用後,發掘層位也開始進入較需要技巧、耐心及細心的文化層,各類型的史前遺留也一一出土了,如何辨識出土標本在發掘工作進入文化層後,成為各組成員首要學習的目標。而在考古現場,由於出土遺物仍混雜著泥土,就算不是新手也會有誤判的可能性,這也強調考古發掘作業細心操作每一個步驟的重要性。

1.學習辨識岩石節理,分辨打剝石片以及製造痕。
2.進行東北角處多塊大石頭堆疊,利用小平鏟、竹刀、小掃帚清理石塊。
3.13、16、17、23區有白蟻穴,學習清理白蟻窩。
4.確實練習豆腐塊發掘法,畫出二十五區隔離進行有系統發掘。
5.東北牆處仍有L2延伸之樹根,導致4、5、9、10區有石頭,陶片交疊,發掘不易。
6.L3仍有現代遺物(塑膠繩、麻繩)擾亂。
7.L3陶片較L2大,且完整性較高。
(鄭思恆20120204)

中午之後,L8的發掘繼續進行,主要成果在於北半部的現象清理,和南半部的發掘,尤其出現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大石頭,並偶有陶片共伴,著實使得我們已經因為深到難以出入的坑更加需要行動謹慎。另外重要的兩項發現是大尺寸的炭樣本出土,以及陶珠的發現,使我們領略到更細緻的考古發掘工作。(邱博楷20120205)

今天我們在清整地面的過程中發現疑似石器的東西。一開始天賜學長認為可能是石器,長庚學長甚至覺得可能有玉器加工之痕跡。清洗後卻發現只是在發掘過程中以十字鎬鋤下而變硬的土塊而已。可見在整理標本時必須要更謹慎才行。(賴奕諭20120207)


史前館研究人員指導同學如何使用發掘工具(攝影/劉宜婷)

上午8:10開工,繼續L3的取石,出土石核、砥石、打製石斧、打製圓形板岩等石器,並在葉長庚學長的指導下,知道礫石重要的是岩性分析而非數量……。下午L4取石過程中,一開始便發現大家朝思暮想的玉器,為色澤溫潤的較完整玉錛,下方有刻劃紋,這在卑南遺址中較為少見,玉器的出土頓時提振全組士氣。之後陸續出土穿孔石刀殘件、切鋸石片、砥石、打製石斧等多種石器……,並且有取炭。此外,L4取石後可看出西北區有約半圓形的礫石排列,推斷為砌石圈結構。整體而言L3、L4取石過程出土較多大型陶片及陶把,並發現繩紋陶片、附加堆紋(人面造型)折肩、紋飾陶把等較特別的陶片,石器方面,則以砥石、打製石斧、打製圓形板岩居多。(黃婉柔20120211)

  當各組的發掘進入了文化層,有如雲霄飛車般忽上忽下的心情都一一地記錄在工作日誌中。從同學們的感受可以發現,考古發掘最迷人的部份在於永遠無法確定等一下會出土什麼遺留,而過程中的驚喜似乎也是吸引這麼多人投入考古的因素之一。

早上的發掘過程有件令人振奮的事,我們坑裡的第一件石器出土了,是ㄧ根石針!早上的工作就在興奮的氛圍下結束了。(鐘秀鎔20120205)


本館考古隊成員示範考古發掘技巧並協助同學進行發掘(攝影/劉宜婷)

在緊臨西牆的地方,也就是從一區的最南端到第十一區為止,延伸出一個由石頭疊出的規則結構,而玉就出現在結構的正中間。
接著,我們又出土了兩件陶紡輪和一件西瓜石(疑似是石錛),加上土裡滿滿的都是陶片,每區的收穫近百片,和上一層簡直是天壤之隔,讓我們重燃信心,對於接下來的遺物非常的期待。
(施羽禪20120209)

回想這兩天我們組的遭遇,除了否極泰來四個字真的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我們曾承受挖6層坑底還是乾淨無比的壓力,在這2天終於迎來滿載而歸的狂喜,也許這就是考古的樂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土翻開會有什麼等著你,每一分鐘都活在期待中。(鐘秀鎔20120210)

今天最興奮的事莫過於玉錛的出土,大家在史前館寫的祈福卡終於實現了!李品儀大聲歡呼、全身顫抖,頓時如遊樂園般擠滿許多人,組員直呼為時已晚,要再叫記者來採訪!(黃婉柔20120211)

(本文編輯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卑南遺址考古發掘計畫專任助理;引用工作日誌撰寫者張耕瑄、賴奕諭、鐘秀鎔、邊鈺皓、鄭思恆、黃婉柔、施羽禪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生;邱博楷為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學士班學生,皆為參與本次考古田野合作計畫學生)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