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考古探索
  2012臺大人類系與史前館考古田野學術合作記實

考古探索

  考古發掘初體驗--從田野工作日誌談考古新手的訓練過程

考古探索

  那些年,我們一起挖的探坑--卑南考古記行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3期 2012.3.15
 

2012臺大人類系與史前館考古田野學術合作記實

文/王俊捷.圖/劉宜婷、王俊捷

「2012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考古田野學術合作」海報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與本館的學術合作計畫已邁入第三年。今年臺大考古隊由陳有貝教授與陳靜文助教帶領4名研究生與23名學生,於2月1日抵達卑南遺址進行為期13天的「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課程,以及與本館卑南遺址研究團隊進行學術合作。此課程主要讓學生藉由實習過程來學習考古田野發掘的方法,並了解考古遺留與資料取得的過程,從而達到訓練考古新血的目的。

  此次考古田野學術合作是配合本館所執行的「卑南文化公園二期範圍卑南遺址短期考古發掘計畫」進行試掘探坑規劃,主要依據工研院董倫道博士團隊在卑南遺址進行地物探測所得之成果,利用董倫道博士以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探測反應的區域所呈現的分析圖,在卑南遺址考古發掘探坑方格系統中針對不同反應區域,分別選擇了PNT016P28-SE、PNT018P20-SE、PNT020P32-NE、PNT021P35-SW、PNT021P41-SW(圖1)等五個考古探坑進行試掘,這些探坑主要分佈於卑南二期範圍東南方的樟樹林西側區域。探坑選擇的目的在於希望能透過本次合作,將地物探測資料與考古發掘資料結合進行驗證,進一步瞭解分析地物探測資料所能代表的意義以及卑南遺址文化層分布的情形。

圖1.本次發掘探坑依據地物探測成果進行規劃(製圖/劉宜婷)

  在農曆新年前確認臺大考古隊將於卑南遺址進行考古田野實習與方法課程後,本館卑南遺址研究團隊與考古隊內部便緊鑼密鼓地開始進行準備工作。分配各組所需的發掘工具、設備、雨傘以及記錄人員所需要的丹麥夾、紀錄紙、收取標本的夾鍊袋、方格紙及各種用具等。而為了避免因下雨影響發掘工作的進行與探坑的保護,

圖2.臺大人類學系與史前館考古田野學術合作開幕歡迎式,於卑南文化公園合影(攝影/劉宜婷)

在農曆過年後迅速地在預定的探坑位置上搭起了臨時工作棚;過程中由於評估到文化層可能離地表不深,因此考古隊成員們各個絞盡腦汁,不停地修改工作棚的設計,努力地在讓任何建物盡量不深入地層的同時,也同時能兼顧臨時工作棚的穩固,才能承受得住臺東強風的侵襲。終於,在2月1日臺大考古隊抵達的這一天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張善楠館長更親自前來卑南文化公園考古工作室主持開幕歡迎式(圖2)。

  2月2日起正式進入考古田野實習的發掘作業階段,考古田野實習是人類系學生進入考古發掘工作的初體驗。第一天便見同學們興奮又怯生生地讓學長姐們指導著架設水平儀,並進行定坑、開坑等作業。或許是因為太緊張?!在定坑時,無論如何引點就是無法達到探坑邊長2.5m×2.5m的準確標準,經過一番折騰後才宣告成功,順利地開始探坑發掘。

  田野生活總是充滿驚奇,在往地底下探索未知的世界時,即使有些同學已非初次出田野,但當從土中看見蚯蚓、螞蟻等動物時,仍不時驚呼連連。隨著不斷地和土、動物們戰鬥,大多數的探坑也開始有考古現象出土。發掘技巧也開始不一樣,從整平坑底轉為雕琢現象,使其分佈更為清晰。除了發掘,也學習測繪坑底圖,只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個繪圖、一個測量。面對如此密集的礫石堆積,恐怕成了同學們在考古田野實習後半段的惡夢。然而,即使在測繪過程中不斷地喊著好累好累,但在坑底圖完成後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也讓測繪中的辛苦拋諸於腦後了。

圖3.PNT016P28-SE探坑出土玉管珠,同學們興奮地與玉器進行合影。(攝影/王俊捷)

圖4.PNT020P32-NE探坑發掘至第八層,有史前結構及玉器出土。(攝影/王俊捷)
圖5.媒體記者採訪同學們挖到玉器的興奮心情。(攝影/王俊捷)

  幾家歡樂幾家愁。在多數探坑紛紛有考古現象出土的時候,有的小組仍面對著零星陶片與挖不完的土。雖偶有石質標本出土,陶片數量也逐層增加,但仍顯得士氣有些低落。幸好在最後階段也開始有現象出土,更挖到了此次實習活動中的第一件玉質標本!當下高興地又叫又跳,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圖3)。此次考古田野發掘過程中共出土6件玉質標本,包括玉核、玉錛、玉鏃、玉環與玉管珠等類型。可以發現玉質標本均出土於有結構現象的探坑裡(圖4),出土位置並不規律,不單純只是在現象內部,也有出土於凌亂礫石堆中。而記者們在得知玉質標本出土後,也紛紛聞風而來,採訪同學們挖到玉器後的興奮之情(圖5)。

  實習課程隨著最後幾件玉器的出土,畫下完美的句點。在此次實習課程中,筆者也協助同學們進行發掘。對筆者而言這是個寶貴的經驗,過程中不斷地與自己所學相互印證。而這13天中,在烈陽下儘管大汗涔涔,大家仍頂著痠痛的身體辛勤地揮動著小十字鎬與小平鏟。動作也隨著時間,由一開始的生澀逐漸熟稔。也見到大家與日漸增的熱情!儘管辛苦,但在美麗的苦楝樹下,每天總是有無數笑聲環繞著整個發掘現場。在兩三千年前,史前的卑南文化人或許也是在這片土地上如同我們這般笑語如珠吧!實習課程雖然結束,希望此次來實習的同學能從中體驗到考古田野的樂趣,並且在經過作為全臺灣出土遺留最為豐富的卑南遺址洗禮後,能夠打開心中考古田野的大門,投入更多熱情與心力在未來的研究工作中。當然也別忘了回頭多關注卑南遺址喔!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卑南遺址考古發掘計畫專任助理)

新聞報導連結

2月10日台視新聞報導

http://www.ttv.com.tw/101/02/1010210/10102104520901I.htm

2月10日台東地方新聞報導

 

2月13日公視中晝新聞報導

 

2月13日原視晚間新聞報導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