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藏品放大鏡
  苗龍‧妙龍

博物館頻道

  簡介史前館臺灣南島民族廳新增第四議題《分合與連結》

國際頻道

  他山之石--4處土耳其世界文化遺產巡禮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0期 2012.2.1

簡介史前館臺灣南島民族廳新增第四議題《分合與連結》

文/Kuli kilang‧圖/汪冠廷


「壓抑的年代」、「覺醒的年代」兩個小單元,以及紀錄片播放。

  史前館的常設展廳主要分成五大主題,從第一期規劃的三大主題展廳【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以及【臺灣南島民族】。到現在又增加了【人類的演化】、【科學考古學】等兩個主題廳。史前館經過近十年歲月,臺灣南島民族廳隨著臺灣原住民族在當代的發展也有不少更新內容。像是以多媒體呈現臺灣原住民族簡介,增加的臺灣原住民族族語教學也使用多媒體觸控螢幕互動。另外就展示內容方面,近年來所關注的臺灣原住民族識別議題,也在展廳中呈現展出。100年底剛完成更新的展示內容,就是延伸民族識別的議題,呈現新識別出的臺灣原住民族五族深層的文化特徵。

  臺灣南島民族展廳原本規劃呈現三個議題,包括《社會人群關係》、《工藝、生計與社會》,以及《祭儀與精靈觀念》。本館常態展廳中的臺灣南島民族廳的三大議題,是在民國89年完成設計製作,當時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僅有9族。今日認識的臺灣原住民族14族是在民國90年之後政府透過一定行政程序下識別,依序為民國90年邵族成為第10族,民國91、93、96年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則相繼成為第11、第12族及第13族,98年賽德克族正式成為原住民族第14族。因此本館展示廳於民國98年新增《民族正名運動的開展》。事實上,本次更新的展示內容,就是在不影響展現原住民主體意識興起與民族正名運動的議題下,簡化文字內容、增加圖文設計感,以提高參觀者參觀可讀性。後來在與幾位來館參觀的族人閒聊中,又有結合新識別民族的念頭,依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的特殊文化內容,呈現臺灣原住民族多元文化內涵。


新識別出的五個原住民族之服飾展示。

  在與館內民族學、人類學相關研究人員來回數次的討論中,確定支持這樣展示內容的大致方向後,開始構思細部的展示內文。在這段時間裡,在幾次原住民活動的場合中,與幾位原住民朋友聊天,一位賽德克族的友人說,很高興在史前館能將新五族文化在常年展廳中呈現,而不再只是呈現一般所知道的九族文化;同時大家也提到,是否會有族人參與其中的內容討論。就是帶著族人這樣的期望,我開始與新五族的族人討論,當然這幾位族人是相當瞭解該族文化的內涵與現況發展,同時也有相當學術成就的背景。而與族人討論展示內容的基調,是以政府識別機制的條件下,如何能夠展現該族文化精神的本質特徵。

  經過五族訪談討論的結果,內容呈現大部分在民族正名運動的文化認同中,以恢復傳統祭典與重建傳統儀式為核心價值,可以說主要以信仰祭典為中心,恰巧與臺灣南島民族廳的第三廳議題類同。而展出的物件基本上盛裝服飾均有其特殊的代表性。這些可以歸納出兩個共同的特項,即凝聚族群認同以及復振歲時祭儀等兩項。再次與館內研究人員討論時提到:展示內容是否一定要與南島民族廳第三主題的「信仰與精靈」主題相連結,也需要仔細考量。在與族人討論時,其中各族還有屬於各族獨特而強化的文化特徵。像是太魯閣族人認為近年來,族人與政府共同努力推出屬於該民族的詞典,可以呈現太魯閣族的核心認同的成果;噶瑪蘭族人則認為近年來於香蕉絲技藝的恢復與文創發展上有相當良好的成績;邵族在日月潭觀光政策的影嚮下,強烈保留了傳統祖靈信仰;撒奇萊雅族整合傳統祭典與歷史事件,對於阿美族的感恩與族人祖靈的弔念,造建了火神祭與族人認同的民族服飾;賽德克族保存對於狩獵文化法力的信念,以及利用各傳播媒體宣傳主體文化,以強化族人的認同與自信。

  文化內涵確定之後,接著來的問題就是常態展廳的更新,由於這並非短期主題性的特展,是故不論在展示內容以及展示呈現的設計上,都必須思考如何讓該內容呈現的調性,能夠與原來展廳內三大議題的調性相類似,並有連接性與延續性;此外,又能讓民眾感受到臺灣原住民族擁有嶄新活力的氣息。在館內研究人員討論中,建議以第四主題的方式呈現,在動線上把原住民運動及民族識別放在進入主題的入口處,另外在展廳的最後位置應保持結尾的功能。在展廳結尾功能上,連結展廳大廳,運用本館內外進行南島文化交流、研討會、展覽、海外南島語族進入臺灣原住民族部落祭祀與交流等等面向的活動照片,試圖說明臺灣南島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連結。


展示說明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性,以及正在發展的未來性。

  本次的展示最終有了豐厚的內容,接著就是如何串連整個故事。思考將知識性的內容轉化為民眾可以參觀閱讀的極簡展示文字。再次與館內人類學、民族學研究人員討論展示內文,終於有了通順的故事流程。展示的主要內容摘要如下:一、活出歷史:呈現臺灣原住民族歷史中的「壓抑的年代」與「覺醒的年代」,另一方面呈現臺灣原住民族「名稱的轉化」、「他者的分類」乃至於對於原住民族「族位的尊重」等民族識別發展過程。展示的第二部分為重現文化:呈現的內容即為上述新識別出的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以及邵族等五族特有文化現象。第三部分也就是展廳最後要呈現的結尾,亦可說明為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性,或是正在發展的未來性。那就是發現原鄉:內容包括「南島語族是什麼」、「南島語族的發現」、「臺灣為何是原鄉」、「原住民的跨視界」、「世界南島的交流」。

  有了這樣的展示項目討論中發現,內容呈現出臺灣原住民族內部發展的現況,亦即因他者的分類與識別,使用分出更多民族,同時又有一股力量凝聚原住民,而形成一種整合原住民族集體權的概念。此外,在世界南島語族擴散的議題上,也反映了近年居住在南太平洋的南島語族重新向臺灣尋根與交流的歷史進程。也就在這樣的觀察中,對於此次的展示更新下了最好的議題名稱:《分合與連結》。

  本次更新看到為強化本館南島民族廳展示內容與外界資訊同步更新,並促進臺灣民族學、人類學的學術研究成果分享,尤其以族群識別與民族文化特殊性的關係。提出南島民族廳展示工程更新計畫,是呈現出更多元的民族文化視野內容。本館在作為南島文化的重要教育機構,勢必要對南島民族文化內容,給以適切展出說明,以塑造多元文化社會及多元的價值觀,並回應連結南島語族的文化發展,重視臺灣地理位置所佔居的重要方位,宏觀世界南島文化。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