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藏品放大鏡
  苗龍‧妙龍

博物館頻道

  簡介史前館臺灣南島民族廳新增第四議題《分合與連結》

國際頻道

  他山之石--4處土耳其世界文化遺產巡禮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0期 2012.2.1
 

苗龍‧妙龍

文/方鈞瑋,圖/史前館提供

圖1:雷山縣朗德上寨舉行的招龍儀式,招龍儀式的主要活動內涵是祈求子孫繁衍,各人把小紙人遍插回寨的山路上,意思是把子孫引回家中(攝影方紹能)。

  在十二生肖中,無庸置疑的,「龍」是最受大家歡迎的生肖。我們將龍年出生的孩子稱為「龍子、龍女」,認為他們比其他人較為聰明伶俐。每逢龍年,嬰兒出生率就會出現高潮。臺灣經歷好幾年生育率低迷的情況後,在近期新聞報導中,內政部預估今年將可能創下近年生育率的高峰。由此可見,「龍」在我們心中的重要性。

  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尊貴的象徵,代表了權威、吉祥與福氣。在過去君主統治的歲月裡,龍也是帝王的象徵、是帝國政權合法化的標誌。龍紋是專屬帝王的裝飾特權,一般民眾不可以隨意使用,否則就是意圖造反,唯有死路一條。

  2004年起,我因為執行史前館民族學標本的蒐藏工作,因緣際會地開始接觸許多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標本文物,在細細欣賞這些文物的過程中,赫然發現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上,尤其是居住在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竟然「大膽」且「大量」使用龍紋進行裝飾;讓我更訝異的是,這些龍的圖案竟然這麼多變與生動,徹徹底底擺脫了漢龍的造型。在苗族的文化中,龍可以是一頭雙身,也可以與魚結合成為龍頭魚身。諸如種種的變形與變化,不但讓我大開眼見,更產生進一步探索苗族對這個「神物」的「苗族觀點」。

圖2:在西江苗族的衣袖繡片上,將人類始祖的蝴蝶、象徵福氣的蝙蝠與帶來幸福的龍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圖樣,深切的傳達他們對人生的期望。

帶來幸福的龍

  苗族認為,龍是吉祥與幸福的象徵。他們深信,高山大地、河井、洞穴,都有龍駐守,不得隨冒犯,如果誠心祝禱,就會得到「祂」的庇佑。因此,哪個人家的家道好,就說這家得了「龍」的護佑。

  居住在貴州東南和湘西苗族,有一種稱為「接龍」的儀式。接龍,一般利用霜降節氣左右,到河邊或是大水井邊去接龍。接龍之前,通常要先「鬧龍」,一群人晚上到主人家敲鑼打鼓,直到午夜才散。接龍前,主人事先準備糯米,做成雷神粑、龍神粑、客人粑三種,另外還要特意用糯米粑做成一條龍。儀式舉行時,將糯米粑做成的龍擺放在屋門外的桌子上。到了接龍當晚,開始「摸龍」。第二天,主人家的媳婦打扮得一身喜氣,隨巫師去接龍。為怕驚動孽龍、得不到真龍,去時大家必須衍旗息鼓、悄然無聲。接得真龍後,為了表示對龍的歡迎,隨同的族人立即敲鑼打鼓、吹響嗩吶,沿路炮聲喧天、熱鬧非凡。婦女排成長列,一手拿傘,一手提著象徵龍的白布,大家連成一條五顏六色的長龍走來(註)。

  為何要舉行「接龍」儀式呢?這問題的答案可從苗族的引龍歌中一窺究竟:

沒有了水龍,養豬豬不發、養雞雞不大、種穀也沒得吃;把龍接回來,養豬豬也肥、養牛牛都大,養雞雞也有,穀子堆滿倉,有吃又有穿,家家都富裕。

  苗族不但認為龍是帶來幸福的神物,同時也是他們的保護神,代表吉利與祥瑞。龍像朋友般,既親切又和藹。苗族的龍不發號施令讓人懼怕,而是可與人共處共融,也是幸福美好的象徵。龍紋的使用不是劃分階級高低的工具,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每個人都能將龍繡在衣服上。他們深信,穿戴龍紋衣飾會給自己帶來福氣,同時賦予婦女旺盛的生育力,可以保護小孩平安長大,不受邪祟侵擾。

  史前館這次為搭配龍年而舉辦的「龍,東西大不同」特展中,展示了一件珍貴的館藏貴州西江地區苗族衣袖繡片。在這件繡片中,將龍的造型與金錢紋結合,隱喻龍帶來財富。繡片中間的人形為小孩,由蜷曲的雙龍護衛,更意味著繁衍與生生不息的意涵。藉由這件繡片上的圖紋,充分傳達了苗族與龍的親密關係與其對龍的認知。

圖3:在西江苗族衣袖繡片上,將龍紋與金錢紋結合,象徵龍帶來財富;雙龍護衛中間的人形,象徵繁衍與生生不息。

萬物都想成龍

  回顧中國歷史,龍的造型在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直到明清兩代,龍的形象始逐漸固定成今日我們所認知的樣貌,包括獅鼻鰱口、劍角虎眼、馬齒獠牙、蛇身鯉甲、鷲腳鷹甲等等。漢龍的外型莊嚴威猛,加上象徵皇權與尊貴,讓人不由自主產生敬畏之心。

  然而,苗龍的造型並不像漢族的龍在型態上那麼固定,而是可以自由變形,並隨意加上牛頭、蛇身、蟲足及魚尾,產生各式各樣型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與中華服飾文化中心出版的「苗族紋飾」一書中,統計中國西南苗族龍的基本造型共有14種,包括水牛龍、魚龍、蛇龍、蠶龍、蜈蚣龍、人頭龍、雞頭龍等。

  苗龍的造型為何如此變化莫測呢?這其實與苗族的社會文化觀念有密切關係。苗族的「引龍歌」就提到水龍十二種、旱龍十二種,各自有不同形象。貴州施洞地區的苗族更認為,龍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極致,象徵一種至高的境界。所以天地萬物都想變成龍,勤勞的牛、威猛的虎、悠游的魚,甚至蜈蚣、蟲、蠶甚至人都想變成龍。《苗族紋飾》一書記載了一則關於「人頭龍」的傳說:「傳說有位老人看中了一塊墳地,別人預言他死後葬在該處則可以變成龍,老人死後家人依言將他葬於該地,但家人性急未等足夠天數便急著開棺,結果看到的是未變完全的人頭龍。苗族相信人變龍即成神,可以福蔭子孫,共參天地造化,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頁12)。」「萬物皆可成龍」的想法,也充分傳達苗族「萬物有靈」及「萬物相互轉化」的信仰觀念。

圖4:榕江苗族百鳥衣背後有鳥頭龍身的龍紋。

圖5:安順花苗的龍紋形似捲曲的蕨葉,象徵初生的生命力。
圖6:施洞苗族女子衣袖上的龍有著牛角與魚身。

註:本段文字整理自江宜蓁《漢苗龍蛇紋樣藝術》一文。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