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話題‧話語
 

誰的潘朵拉盒子?
─對博物館收藏的一點再思考

考古探索
  新石器時代的捲瓣石刀
原住民文化論壇
  北美西南印第安原住民的編器
Q&A
 

什麼是混同層?

搶鮮報
   
  編輯語
  本期電子報和大家一起思考博物館收藏的相關議題,同時為你介紹新石器時代的捲瓣石刀、混同層、北美西南印地安原住民的編器。  
  史前館之美
 
 
史前館公共藝術:
起跳的頓力系列之一
  博物館花絮
 
 
拜訪山上的孩子
  本館「傳統與變革特展」到校服務於十月二十九日、三十日,拜訪位於南橫的霧鹿國小與利稻國小。這次由館方研究人員、部落耆老和原住民染織創作工作者協同帶領,教育活動包括幻燈片演講、傳統的薯榔線染、創意蜘蛛編等。  
  史前館首頁 訂閱電子報 給編輯的話
史前館電子報第22期 2003.11.01 
 

誰的潘朵拉盒子?
─對博物館收藏的一點再思考
/喬宗忞

  故事要由一個木乃伊形狀的鉛筆盒說起。久之前朋友到倫敦玩,帶了個鉛筆盒給我,頑皮地說:「這是在海盜博物館買的!」「海盜博物館?」「是啊!本來就是嘛!」我一邊把玩,一邊說:「沒聽過……,是大英博物館嘛!」「是海盜博物館……」唸中文系的朋友堅持著。那是我第一次知道THE BRITISH MUSEUM就是大英博物館,而且完全沒有想到以後會在博物館工作。

多年以後我以朝聖的心情到大英博物館,它龐大的量體及近乎無所不包的收藏,令我驚訝:他們簡直收藏了全世界,是我當時唯一的想法。當然我在博物館商店中看到了那個鉛筆盒,也沒忘記海盜博物館的故事,但是日不落帝國的餘暉,以及當時積累的工作經驗,讓我無暇思考。

詳全文▲TOP

 

 

新石器時代的捲瓣石刀/葉美珍

台灣新石器時代之史前文化,盛行以板岩或砂岩磨製石刀、石鎌,其器用以農作物收穫為主,被認為是農耕文化之工具。石刀的外形有幾種變化,一般以刃線分類可分為刃線外彎、刃線接近直線以及器軸斷面內彎等形式。而各種石刀之中,不論外形如何,大多數為平瓣石刀,僅有少數為器軸斷面內彎之類型,亦即為本文所要談的捲(卷)瓣石刀,或稱「彎瓣石刀」。

捲瓣石刀為砂岩磨製,其奇妙與特殊之處在於刀之橫斷面呈彎弧狀,即彎瓣狀,其他石刀呈平直之平瓣狀。捲瓣石刀與其他石刀相較之下必須花費較多之磨製功夫,表現出立體之感,依其刃線又可分為直背凸刃、凹背凸刃、凸背直刃、直背直刃等型,器身帶單穿或多穿。

詳全文▲TOP

 
  北美西南印第安原住民的編器 文/ 葉前錦


本館「傳統與變革」特展編籃器展品一角

編器為北美西南印第安原住民一項古老而卓越的工藝,最早為了搬運與儲存糧食,就地取用植物纖維編織成各式容器。在廣大的北美西南地區,農業為當地居民最主要的生業方式,編器的數量雖不及陶器多,但其歷史遠比陶器久遠。目前西南地區發現最早的編器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前,而陶器則是在距今2,000年前才開始出現。特別是古代安那薩西文化(Anasazi Culture),許多遺址出土大量的編籃殘骸與製作編器所需的石刀、石鑽與骨針,顯示編器在史前生活中大量被製造與使用,因此考古學家又稱此文化為「編籃者文化」(Basket Maker Culture)。

詳全文▲TOP

 
 

什麼是混同層? 文/蕭承龍

關於混同層(me`lange),是指海板塊之上的火成岩及深海沈積物,因板塊的隱沒作用和聚合作用,致使原先的層序完全破壞,並飽受擠壓與碰撞、充滿著複雜的錯動和剪移的地層。這樣的地層,被稱為「混同層」。

利吉層為一個標準的混同層,由泥質填充物夾著許多外來岩塊組成。利吉層廣泛地分布在海岸山脈的南端,並且沿著海岸山脈的西緣向北延展約七十公里,寬約一到三公里,到達安通溫泉附近的樂合為止。本地層是徐鐵良一九五六年調查海岸山脈地質時所提出來的名稱,它的標準地點位於臺東市東北方的利吉村。

詳全文▲TOP

 
 
  1. 史前館11-12月份教育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詳全文
  2. 「傳統與變革─北美西南與臺灣東南原住民的工藝與文化」展期自92年7月5日至11月9日,相關展覽訊息及教育活動詳全文。【詳全文
  3. 「山海家園─南太平洋原住民文化特展」展期自92年6月6日至93年1月15日,歡迎蒞臨參觀【詳全文
  4. 時時刻刻為你服務,24小時不打烊。《電子化政府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臧振華│主編:呂憶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