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龍,東西大不同」──細說龍年特展

博物館頻道

  那一天,我們一起逛的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參訪交流心得

博物館頻道

  「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史前館活動紀實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19期 2012.1.15

「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史前館活動紀實

文/穀栗‧碁朗‧圖/邱瓊儀

  近年來兩岸進入了經濟密切合作的時刻,同時也是文化密切交流的時代。根據官方的記錄,中國大陸有五十六個民族,而在臺灣方面也有十多個民族。史前館在兩岸文化交流的事務上也注意到兩岸豐富的文學,尤其是民族作家的藝術創作。

  此次「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是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所共同辦理的一項盛大活動,由臺灣藝文作家協會、新地文學社聯合主辦,活動時間自2011年12日4日至10日止總計長達七天,依序從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到臺東(臺東大學、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最後於臺中(東海大學)圓滿結束。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會議,以座談會、研討會兩種方式進行。座談會部分,分別以「民族文學中的人與情感」、「民族文學中的人與自然環境」、「民族文學與宗教、神話、圖騰」、「民族文學中的部落歷史與社會變遷」、「民族文學與文化研究」五項議題為主題。

  此次受邀出席嘉賓包含兩岸共22個族群,50位作家及學者等共襄盛舉。有中國大陸作家十五位,包括哈薩克族的艾克拜爾米吉提、回族的李鴻然,還有苗族、蒙古族、壯族、撒拉族等著名的民族作者。而在臺灣方面,除了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族作家以外,還包括祖籍內蒙古的作家席慕容。這一系列的研討會,是華文世界民族文學會議的首次活動,不僅促進民族文學的創作和研究,也擴大了兩岸文學的交流與合作發展機會,同時更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潮流。值此兩岸文化密切交流之際,史前館當然也不會缺席。

  12月7日來到研討會的第二站臺東,於本館舉辦座談會,以「民族文學與宗教、神話、圖騰」為主題,由本館張善楠館長親自接待,並致贈本館專刊出版品予該訪問團,包含本館研究同仁對中國大陸民族文化的研究書藉《藍色繽紛-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藍染圖錄》、以及針對臺灣原住民族藝術文化研究規劃的特展書藉《形色紋質:臺灣原住民美學的微觀之旅特展專刊》,此外還有擴大研究領域至世界南島語族研究的成果《打樹成衣-南島語族的樹皮布及其文化》,由該團長合薩克族艾克拜爾‧米吉提代表接受。


座談與會人員由本館林志興研究員主持與分享。

  本次座談會由本館南科籌備處林志興主任主持,與談貴賓包含大陸苗族、朝鮮族、撒拉族等14族15位作家;並有來自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包含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南方研究室、英語及比較文學系、民族文學研究所等9位學者共同參與,臺灣代表作家則有對於大陸少數民族文學有一定關注的鹿憶鹿,以及代表臺灣原住民族作家的卑南族林志興,以及達悟族夏曼‧藍波安等。


大陸作家對於展出的雅美拚板舟相當感興趣。

  在本館的座談會中,出席發言的每位文學作家都對宗教、神話、圖騰等主題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詮釋。臺灣代表作家鹿憶鹿對於大陸的少數民族文化與文學有著久遠情誼,述說早期她在中國西南地區體驗與研究的淵源,也分享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學研究喜好,讓與會的中國大陸作家學者感受到無比的親切。接著在卑南族作家林志興的發表中,與會貴賓更是完全沈浸在原住民崇尚自然與態度樂觀的氛圍之中,透過他話語的述說,每一個神話與圖騰都是那麼讓人會心一笑,也對現代文明帶來的文化變遷有所感觸。夏曼‧藍波安使用許多照片,用他特殊的思維邏輯,詮釋了以海洋為生卻鮮為人知的生活,作品包含了《黑色的翅膀》、《老海人》等,介紹了蘭嶼的過去與現在,並秀出自己造船的經過。以上兩位原住民作家,可說是從小在繽紛的大自然中生活與體驗,透過他們浪漫的言語,巧妙地使得民族文化更加多彩斑斕,讓人陶醉在大自然的智慧生活之中。

  在中國大陸與會的作家學者中,此次發表的包括苗族作家韋文揚、撒拉族作家馬學功,以及朝鮮族作家南永前。三位作家同樣也將對自身民族文化的體驗作分享,與會的臺灣貴賓對於對岸作家分享的內容,相當的好奇,紛紛提出問題回應,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以及文學產生莫大的收獲。

  筆者曾走訪幾處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的村寨,無論短暫時間停留欣賞當地的民族文化風情,或是久留一段時間,與在地族人一同下田或織布,都能紮實地體驗村寨生活。因此在這次的座談會中,自己心裡也有些許的感觸。


史前館張善楠館長(左一)致贈兩岸民族文學交流團團長艾克拜爾‧米吉提先生(哈薩克族)(中)史前館出版品藍色繽紛‧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藍染圖錄,圖右為史前館南科籌備處主任林志興。

  現在的學者作家逐漸地關注現代化進入民族村寨後所帶來的文化衝擊。在現代化的洪流中,不少人都意識到文化「立足」其中並不易。少數民族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傳承自己的文化?中國大陸少數民族作家對此也深有感觸。作家在各媒介中透過不同面向的陳述、反映、探究、思索,呈現出對文化生態與自然共生的保護意識。作家有責任闡釋這種民族文化的「根」,呼籲尋求一種新的永續生活,如同許多民族人士對傳統的信仰和精神長存在心裡一樣。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力量可能有限,但若同時努力用心,透過各個民族深度接觸,互相瞭解,不論身處何地,若能匯集眾人力量,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精靈都會達到最和諧的生存模式,並且逐漸朝向永續民族文化來發展。

  這一回的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於史前館這場座談會算是圓滿結束,豎立了一個美好而重要的里程碑。透過各民族作家的交流與論文發表,相信兩岸民族文學在創作與研究的領域上,一定會走向更開闊發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