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龍,東西大不同」──細說龍年特展

博物館頻道

  那一天,我們一起逛的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參訪交流心得

博物館頻道

  「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史前館活動紀實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19期 2012.1.15

那一天,我們一起逛的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參訪交流心得

文‧圖/王斐儒


異文化相遇


展廳導覽解說


時光車站


日式派出所

廟埕

藝陣


展廳一景


展廳一景

老街印象

  2011年10月29日,南臺灣有件熱鬧的文化喜事發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歷經十數年籌建後,在當天正式開館營運,並維持開館一年內免收門票的推廣政策。於是這股在南臺灣醞釀已久的博物館熱潮,隨著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持續延燒。

  本館自2008年起年,為保存、研究南科出土的文化資產,詮釋並展示南科出土遺物及遺跡而辦理南科考古館籌建業務。適逢同樣位處臺南地區的臺史博開館營運,於是藉此時機在今年度館際交流活動中安排參訪臺史博,期望透過參訪活動與座談,汲取其博物館籌建經驗。經過一連串聯繫與協調,排定參訪行程為展廳導覽、典藏庫參觀與經驗交流座談,並在2011年12月15日由張善楠館長率領本館同仁一行30人,啟程前往這座新穎與古意並陳的博物館。

  冬日午後,我們來到臺史博,從展廳參觀做為此次參訪的起點。展示教育大樓為一到四樓的建築物,一樓包含有兒童廳、可容納129人的圓形劇場,二樓的常設展廳以及位於四樓的特展廳等空間。其中,常設展廳約1,324坪,依時間序列分為「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早期的居民」、「異文化相遇」、「唐山過臺灣」、「地域社會與多元文化」、「鉅變與新秩序」、「邁向多元民主社會」等單元;其展示手法廣泛運用情境式展示營造空間氛圍,從背景的天空圖繪、甘蔗與榕樹植物造景、日式建築與傳統廟宇的搭建、家庭代工與校園景緻的重現、人物的職業與表情衣飾等,連貫性的依附在環境脈絡中。

  展示細述臺灣史前故事、大航海時代東西文化在臺灣的相遇、勇渡天險黑水溝的艱辛、移民社會的多元性格與族群互動、日治時期的統治方式、二戰後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產業轉型與經濟起飛等時代巨輪下的社會景象。

  因此,當我們遊走在展廳時,眼前的景物充滿著許多情緒氛圍,隨著觀看者的生命經驗在記憶中發酵;藝陣表演的樂音在腦海中迴盪,與記憶中的喧騰與虔誠相互輝映,也有那麼些只能透過舊物去回溯印象中的似曾相識,當然也有些是未能參與的陌生。

  倘若行經博物館戶外園區,視野所及也有不容忽視的注目焦點。其一,具有臺灣意象概念的太陽能光電雲牆,由1,350片太陽能光電板及405片鋼印玻璃組成,吸收南臺灣豐富的日照量,所轉化的電能可供給全館用電量的六分之一,除了在環保節能上大有貢獻外,也是臺史博極具辨識度的地標之一;忘憂湖與有情湖兩座總滯洪量達6,000立方公尺的滯洪池,除了具備防災滯洪的調節功用外,也隨著臺史博籌建的過程,在用心營造天然生態環境的努力下,吸引多種鳥類在此棲息,成了一個小型的鳥類生態棲地而別具風情;池畔樹木環抱、香煙繚繞的廟宇,是那深具臺灣代表性且你我都熟悉的神聖庇護。

  結束展廳參觀後,接下來一探典藏庫也是此行重點項目之一。在有限的時間內,臺史博同仁悉心的介紹,讓我們對臺史博在文物保存修復與典藏管理上建立起概括性的認識。於文物整理空間中,以大面積開放空間搭配收納櫃、修復設備、工具耗材、移動式攝影平檯等相關配置作為運用;於處理文物時,若需化學溶劑的輔助,則採用統一抽風與集風的排放設備,以降低化學性產品對典藏環境的影響;此外,別出心裁的設計可具體反映在小小的插座配置上,天花板垂降電源的方式設置,除了維持地面平坦以方便人與物的移動及運輸外,亦具有可隨使用需求而移動的便利性。

  庫房中,設有載重可達五噸的貨梯,小型貨車重量在其可承受範圍,有利於大型、大批文物的載運,另配有小型升降設備,用以運輸文物上下樓層隔間;在文物典藏與存放,則以櫃架的運用為大宗,文物經過清理、加固、包裝等整理程序後,收納於櫃架中,如神偶、地圖等小型物件;部份文物如腳踏車、糖果櫃等,受限於體積的限制,以直接擺放於庫房內的方式處理。

  在典藏庫的消防安全維護上,以氮氣(N2)為消防滅火系統,由於氮氣是無色、無味、不導電的氣體,其密度因與空氣相近而易與空氣混合,發生火災時,較易在空間內維持其濃度,達到滅火效果;且氮氣是天然氣體,在滅火過程中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因此不產生次生危害。


座談會

  博物館的籌建經驗分享,是此行另一場重頭戲,由臺史博呂理政館長率領各組室代表與會,為本館說明臺史博籌建與營運的方略。當中,呂館長提到博物館的研究有其重要性,但如果一個博物館的展示是將未經轉化的研究成果直接呈現於觀眾面前,則並非友善的展示手法。換言之,研究成果不等同於展示內容,還需要多方人員的協調、討論、轉換與融合,以接近大眾思考邏輯與生活經驗的方式展演出內容,方能使觀眾在博物館的參觀經驗中,得以自在且確實地接收到博物館透過文物與展示所欲傳達的訊息;因此,一個博物館的經營,首重在一個堅實的工作團隊,也就是說博物館最大的資產,就在於「人」。

  一個下午三個小時的參訪行程,就一個博物館的參觀與經驗交流而言,不免有些短暫而倉促的缺憾,借用呂館長的話確實是「跑馬看花」。於是本館一行人在冬日早至的黃昏中,懷著許多的意猶未盡,結束了這一回臺史博參訪行程。在此謹以些許文字描述當日見聞與個人心得,這份溢於言表的情緒,心想同行者也有相同感觸吧!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備處業務助理)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