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電子報閱讀區
博物館頻道
  「岩繪‧岩雕——石頭畫布上的史前史」岩畫特展

話題‧話語

  當我們又坐在卑南談天說地──「從島出發,漫談世界文化遺產與在地呈現」工作坊心得分享與紀實

博物館頻道

  文物典藏式包裝的智慧與迷思
搶鮮報
友善連結
史前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語音定時、預約導覽
參觀須知
交通資訊
建議行程

卑南文化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交通資訊

導覽服務
建議行程

 

 

史前館首頁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史前館電子報第218期 2012.1.1

文物典藏式包裝的智慧與迷思

文‧圖/穆睦瑯

  喜歡逛博物館的你,或許曾經想過,在這些文物美美地展示於世人之前,它們是如何存放?又是如何安全運送到展場?是的,確實有這麼一套專業技術,我們稱之為「文物典藏式包裝」。

  但許多人對此卻有著各種誤解和迷思,本文將試著解除人們對文物典藏式包裝的疑慮,並概略介紹此技術所需的智慧。

迷思一:典藏包裝可以永久保護文物?

  所謂文物典藏式包裝,主要目的在於延緩文物劣化的速度,並非讓文物永遠保持在最佳狀態,而且並非一勞永逸。依照正常程序,典藏式包裝必須每五年就更新一次。

迷思二:把文物固定好,就好了?

  典藏式包裝所使用的包裝耗材,從包裝盒到內部設置,皆必須使用無酸材質,如此高規格的材料使用,讓人覺得只要再將文物妥當固定住、保護好,就萬無一失了。然而事實上,典藏式包裝技術的研發,無非就是為了後續的研究行為、考量到遷移計畫、展示以及撮取動作等作業能更加方便,因此必須加入許多人因智慧來執行。這就要考慮到許多因素,例如文物固定好了之後,是否可以很方便地再取出、放回?文物於一再被提領的過程中,會不會受到二度傷害?文物除了固定,是否也能具備可直接展示且搬運時無損壞的疑慮?是否可以在最省耗材的情況下,達到最佳的保護狀態?要考慮得實在太多太多了,因此文物典藏式包裝,並不單單只是把文物固定、然後存放起來的技術而已。

迷思三:使用槽模,保證安全?

  文物的包裝法實際上有很多方式,最常見的使用方式為槽模法。所謂「槽模法」,便是挖了一個跟文物幾乎服貼的槽洞,再將文物妥當置入。乍聽之下,槽模法可以確保物件受到完整的保護,但事實上這卻是最有可能使文物受到二度傷害的包裝法。由於槽模法使得包裝材與文物幾乎呈100%的接觸,這意味著當在撮取時,文物也會與槽模產生100%的摩擦。試想,這樣的摩擦,怎麼可能不會對文物造成傷害呢?雖然並非完全不可使用槽模,但正確的包裝法評估必須經過慎密的設計、測試以及不斷的改良。


圖1、使用真弧精準描繪。


圖2、精準繪製的加固泡棉。

圖3、底部的半槽模軌道。

圖4、完成圖。

圖5、基本概念延伸的陶罐包裝法。

  文物典藏式包裝,其實是必須經由長久的經驗累積,加上對於各類文物屬性的了解以及靈活的智慧運用,才有辦法掌握其中的秘訣。不過即使制定了某種包裝規範,還是隨時有可能會面臨新的狀況而必須調整,以確保每一件文物都能在最完善的狀態下保存。
以上只是文物典藏式包裝的冰山一角而已,這些不過是想要說明文物典藏式包裝實際上並沒有一套所謂標準程式可套用,運用的可是來自人類的智慧呀!

  接下來,本文將以陶罐的典藏式包裝做為舉例說明:

  為能精準地製作陶罐量身訂做的槽模,必須使用標準古文物測量用具「真弧」精準描繪(圖1),以便後續製作加固泡綿與槽模的作業。

  依陶罐形狀精準繪製出的支撐泡綿,於四邊甚至多邊定點加固(圖2)。並利用底部的半槽模設計成軌道(圖3),使支撐泡綿可以任意拿取。

  此包裝法結合了槽模法的保護性與支點加固法的便利性,同時也能節省耗材的使用(圖4)。

  隨著陶罐有不同的型制、材質、保存狀況等因素,上述包裝法僅是其中一種基本概念,再以此概念發展出各種因應每種情況的包裝方式(圖5)。例如改變半槽模的深度、加固泡棉的加固方式等。

  下次當您參觀博物館時,不妨試著想想看,要怎麼把那些文物包裝起來!

 

(本文作者為南科出土文物入庫前置整飭工作委外廠商——開物國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包裝設計師)

本文亦發表於「史前館粉絲頁」,歡迎分享討論!

▲TOP

 
 
  本報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發行人:張善楠│主編:林頌恩│執行編輯:楊素琪、汪冠廷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一號│電話:089-381166│傳真:089-381199